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罗芳村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16 人已围观
罗芳村的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约 30 座,两面坡,硬山 顶,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少数青砖。殿相陈公祠始建于清雍 正年间,1914 年、2015 年进行维修。三开间、两进深,门联为: 颍川呈献瑞,殿相永传芳。据《罗芳村陈殿相公祖祠重修纪念册 》 记载,陈殿相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从广东博罗迁徙到归善县,康 熙五十八年(1719)迁居本地。陈氏家族每年年初二到祠堂祭祖,重 阳到香港大雾山祖坟祭祖。
罗芳村四周山岭有猫窝山、罗屋山、鲤鱼岭山。村子南面是深 圳河。深圳河两边都有一道铁丝网,在罗芳村的牌坊前有一个罗芳 耕作口。很多罗芳村本地村民都持有耕作证,去对岸种种菜,访亲 探友,是他们通常要做的事情。但在晚上 6 点之前,他们必须返回 耕作口回来深圳。耕作证可以继承,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但男人 超 过 60 岁, 女 人 超 过 55 岁, 则 不 能 过 境。 至 于 继 承 人, 则 需 要 年 满 22 周岁方可。1969 年的一天,深圳河两岸围上了高高的铁丝网,罗 芳村村民再也不能轻轻松松地蹚过小河去到香港了。
1978 年,深圳罗芳村村民年收入 134 元,而河对岸香港的村民 每年能赚 13000 多港币,而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于是,白 天 在 香 港 耕 作 的 村 民, 开 始 有 人 晚 上 不 再 返 回 河 的 这 一 边; 有 的 人 甚 至 扶 老 携 幼, 全 家 都 住 在 香 港。 而 没 有 过 境 耕 作 证 的 村 民 也 有 办 法,他们在天黑时卷起裤腿,在深圳河里游上十几米就到了香港。当 时,最近最安全的路线首先是从现在的罗湖海关后的深圳河过去,但 这需要有熟人带,没有关系很难。其次是皇岗口岸,但那里有军犬 把守。再次是走梧桐山,但路途远且比较危险。最后就是泅水了。就 这样,罗芳村上下竟然有好几百人留在了香港。
由于外逃农民增多,过境耕作一度被限制。1976 年后又恢复,这 期间,边民过境作业,主要有过境耕作、过境搬运和前往香港流浮 山从事渔蚝生产等。真正形成“过境耕作证”使用制度,是在 1980 年 底。 当 时, 中 方 与 港 英 当 局 签 订 了 我 方 边 民 过 境 耕 作 合 法 化 的 协 议,将三 种证件 合并为统 一的《深圳 市过境耕 作证 》。发 放的耕作 证涉及周边 30 余个自然村的边民,一般一户一证,固定个人使用。 改革开放后,农村分田到户,罗芳村村民发现种粮食不划算,纷 纷 在 自 家 土 地 种 上 了 蔬 菜。 当 时 的 政 策 不 仅 包 括 分 田 到 户, 还 允 许 村民们将收割下来的蔬菜运到河对岸的香港卖。每天早上 6 点,村民们便跟随运菜的拖拉机来到香港的菜场;上午 9 点,罗芳村生产 的蔬菜就摆上了香港的各大菜场。河这边几毛钱一斤的蔬菜,在香 港能卖上二十来港币一斤。种菜的村民人均月收入过万,家家都是 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如今,深圳的罗芳村富裕程度早超过河 对 岸 的 罗 芳村。 每年的祭祖、大盆菜,深港两地罗芳村乡亲欢聚一堂,骨子里,从来都是 一家人。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