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新桥村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15 人已围观

新桥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距街道办事处约 1 千米。清朝康熙年间,村西建永兴桥,后于乾隆年间永兴桥重建,故 取名新桥村。村域有大头岗、长流陂水库,村西有茅洲河经过。相 邻自然村西有新二村,南有上星村。
 
新桥古代临海,村前的海湾叫东湾。唐代以前,这里就有先民 居住。明代初年,归德盐场曾在这里设盐社。据《新桥曾氏宗谱 》 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分两路南下,所到之处,疯狂 烧杀掳 掠,居民 纷纷逃避。 金兵的铁 蹄直踏到 吉州(今江 西吉安 ) 和潭州( 今湖南 长沙 ),大批 的难民翻 过大庾岭。 金兵要 打过来的 消息在早已安居乐业的南雄珠玑巷的村头村尾不安地传递着。每天 都有人家扶老挈幼起程南行,想尽快离开,摆脱战火烧身的厄运。在 这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兄弟曾仕行和曾仕贵,是曾驩五世孙。他 们先到羊城,因没有找到一块容身之地,决定分头行动。分手时,他 们将一块猪腰石砸开,各人拿一半,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这半块 石 头 伴 随 着 两 兄 弟 颠 沛 流 离, 像 有 些 人 喜 欢 把 玩 手 中 的 玉 一 样, 石头越来越圆润、光滑,竟日久生辉。这半块能发光的石头一直温暖 着 他 们 归 宗 认 祖 的 心, 照 耀 着 他 们 前 行 的 路。 后 曾 仕 行 卜 居 番 禺 小 龙乡(今 广州市 番禺区石 基镇小龙 村 ),曾仕 贵始居东 莞县前(老 城区),再徙南栅(今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最后落籍归德场(今 新桥、沙井、福海街道一带 ),被奉为新桥始祖。曾仕贵往下传到 第十一代,是广东都司椽吏曾谦,娶翟氏,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曾 熙祖,迁往惠州的坭桥;次子曾熙宗,居住在新桥大庙坊(今沙井 街道新桥社区);三子曾熙积,居住在龙头村(今沙井街道上星社区); 四子曾熙德,居住在上寮坊(今沙井街道上寮社区),为上寮村的始祖; 五子曾熙有,去向不明。
 
新桥村坐西南朝东北,建筑布局为梳式排屋。民居建筑结构基 本为砖木结构,多为纵向式,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 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有钱人家,再加一个天井,天 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 ”,后者称“三进 ”。建筑 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在 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20 世纪 80 年代 以后,传统的房舍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三层以上,甚 至有五六层的,样式别致,绚丽多姿,空气流通,采光良好,一般 还有个小花园,当地人叫包园。

新桥村现存的古建筑群以曾氏宗祠为核心。在该村的塘面北二 巷,有一间民居是曾氏宗祠,应该是新桥曾氏家族的老祠堂。往西 去是地塘头、大庙、桥头,沿途还有贯传公家祠、延光公家祠、益 孙曾公祠等。

清代嘉庆三年(1798),新桥村在华城曾公祠到观音天后古庙 之间的空地上,重新规划,建起了曾氏大宗祠、古乔曾公祠、藩北 曾公祠、维鲁公家祠,在观音天后古庙的东侧还建起桐轩书室、翠 松曾公祠等祠堂。祠堂、庙宇和书室,如此集中在一地,极为少见,俨 然是古建筑的博物馆。

曾氏大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 1050 平方米,五开间、三进深,面阔 21 米,通深 50 米,由门楼、牌楼、中堂、后堂等组成。门 楼 与 中 堂 之 间 为 天 井, 天 井 中 央 建 石 牌 楼 一 座。 中 堂 前 天 井 左 右 各 建重檐歇山亭一座,后厅五间,进深三间。石牌楼用雕琢细腻的花 岗岩砌 筑。立柱 前后用抱 鼓石相护, 横额书写 楷书“大学 家风 ”四 个大字。左刻“大清嘉庆三年戊午初冬之吉立 ”,右刻“堂下孙腾 光拜题,应中敬书 ”小楷。两侧浮雕着袍服长须风度翩翩的人物和 云鹤图案。次间左右檐额分别阳刻“体忠”“行恕”。背面横匾“片 石流辉 ”“堂下孙煜拜题 ”“堂下孙应中敬书 ”“型仁 ”“讲让 ” 等字样。 祠内墙 壁均有人 物故事彩 画,大门悬 挂“曾氏大 宗祠 ”的 匾额,“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对联一副。宗祠集石雕、木 刻、壁画、灰塑、砖雕、瓷艺于一体。四周尚有分祠多间和观音天 后古庙、桐轩书室、风水池等。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现今最大的一 座宗祠建筑,对研究深圳绘画艺术史、建筑装饰史、曾氏源流史、广 府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1984 年,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2007    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现今最大的一座宗祠建 筑,对研究深圳绘画艺术史、
建筑装饰史、曾氏源流史、广府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许佳兴  手绘)

 
曾氏大宗祠右边为古乔曾公祠,又叫长房厅,三开间、三进深、两 天井,为纪念曾古乔而建。曾守仁,字孔泽,号古乔,曾应华长子,为新桥曾氏七房之首。堂名明新堂。2010      年,明新堂重修。原祠堂无 门联,由香港诗人曾剑之补撰:“古贤明德传金韵;乔木新民振玉魂。”《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孟子以“金声玉振”评价至圣孔子。明新堂传承儒家精神,发扬光大。对 联对仗工整,双嵌无痕。

在古乔曾公祠的后面是采楼公家塾,三开间、两进深。在古乔 曾公祠的右面是维鲁公家祠,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维鲁公家 祠东边不远处,是观音天后古庙。桐 轩书 室, 三开 间、 三进 深、两 天 井,为 新桥 十 五世 祖 古乔 公 裔孙桐轩公所建。藩北曾公祠,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翠 松 曾 公 祠, 又 叫 七 房 厅, 三 开 间、 三 进 深、 两 天 井, 为 纪 念翠松公而建。

在曾氏大宗祠广场的左侧是华城曾公祠,三开间、两进深。华 城公,讳绍兴,古乔公次子。

永兴桥位于新桥村西边村口,这里被人们称为桥头。古时候的 新桥村,南边是新桥河,北边是茅洲河,村民出行多用船,架桥铺 路 就 成 了 祖 祖 辈 辈 的 奢 望。 清 代 康 熙 年 间, 康 熙 皇 帝 有 一 年 到 辟 雍 观礼,照例恩赐圣人的后裔入监上学,作为宗圣公曾子的血脉,曾 桥川十分幸运地成了监生。后来他是否出了监,做过多少品的官,没 有 找 到 可 考 据 的 材 料。 想 必 他 得 到 如 此 的 荣 耀 后, 回 馈 家 乡 的 好 事 就是在村头建一座桥,方便乡亲们出行。因为归德盐场盐课司衙 门有南宋的龙津桥,人们就称这座桥为新桥。新桥村从此名扬四方。也不知道他建的桥是石头的还是木头的,后来竟然坍塌了。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新桥村有好几个青年考取了 功名,如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联魁、贡 生曾腾光和曾应中等,他们商量要为家乡 做好事,想到村口那座坍塌已久的桥,于 是决定重建。想必永兴桥的名字也是这次 修建时取的吧。
 
永兴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桥长足 足有五十米,三孔桥洞,有五米的高度,想 来是能过装满茅草的木船。桥身全用花岗 岩的条石砌成,朴实大方,只在桥
头的望 柱上雕刻了小石狮。如果细心观察的话,还 会发现在桥面正中间的栏板上刻有二龙戏 珠和双凤朝阳的浅浮雕图案。1984   年,永 兴桥被公布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下的水面原来并不是如此的平 静,奔流入海的波浪穿桥而过。这条河古 代就叫新桥河,清代嘉庆年间编纂的《新 安县志》就有记载:“新桥河,在村之西,由 凤凰山逶迤而下,环绕村前,势如长带,直 注永兴桥。会茅洲、碧头河,直出合澜,每 日有两潮消长。”新桥河流出永兴桥,就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现今最大的一座宗祠建 筑,对研究深圳绘画艺术史、建筑装饰史、 曾氏源流史、广府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与茅洲河、碧头河汇合,流入合澜海。合澜海上通西江、北江和东 江汇成的狮子洋,南与伶仃洋相连,直通到浩瀚的南海。

这 里地 处 交通 要冲,东 接黄 松 岗、乌 石 岩诸 路,西 连 云林、 茅 洲诸墟,往来行人如织,船只如梭,桥头设有码头供船只停靠。桥 东原有一个墟市,因是新桥村曾氏家族创建,叫新桥墟。石桥往新 桥 村 的 通 道 两 边 陆 续 修 建 起 两 层 的 店 铺, 形 成 繁 华 的 街 市, 又 叫 清 平街。

这 里往 南 是万 家蓢 墟、 凤凰 街, 往西 是 云林 墟、沙 井 墟,往 北 是 黄 松 岗 义 和 墟, 这 些 墟 市 共 同 构 成 宝 安 西 部 经 济 贸 易 的 网 络。 由 于地处河海交汇之地,新桥墟成为古时松岗、石岩、沙井等地的物 资集散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新桥,清平街开始衰落,现 在桥头村仍保存有一间旧日当铺。

桥东原有一座五层高的砖塔,名为文塔,与永兴桥交相辉映,颇 为壮观。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 》记载:“插汉阁,在新 桥 村 侧, 乾 隆壬 午 年(1762) 建。” 看 来文 塔 原 叫 插 汉 阁, 建 造 的 时间比永兴桥早 23 年。该塔供奉魁星,魁星也称文曲星,掌握文人 骚客功名命运,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 人等科举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笔。在 旧时代,一个人要成就功名伟业,有两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即“文 人走笔安天下,武士上马定乾坤 ”。因此,佑助“文人走笔 ”的文 塔也极 似“功名塔 ,是荣誉 和梦想的 象征,是书香门第 和深阁雅 斋 执 卷拈 笔 之 人 的福 贵 塔。 可 惜该 塔 在 20 世纪 60 年 代 因 取砖 建 糖 厂而被拆毁。
 

很赞哦! ( )

上一篇:乡土文化的博物馆

下一篇:罗芳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