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宝安文氏溯源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家族记忆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1-13 人已围观


明朝以前,文氏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文天祥的遗族,直到明代初年,他们才公开身份。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才开宗祀,在南头城建信国公文氏祠。宗祠保存完好,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南头城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数百年间,文氏后人开枝散叶,足迹遍至今香港新界新田、泰坑村,深圳的松岗街道报美、岭下、山门、山尾村,福永街道上头田、潭头村,福田街道岗厦村,东莞长安镇涌头村,海南琼州万宁市等地,繁衍成文氏望族。


 




数百年间,文氏后人开枝散叶,足迹遍至今香港新界、泰坑村,深圳松岗街道、福永街道、福田街道,东莞长安镇及海南琼州万宁市等地,繁衍成文氏望族。








[溯源]
《宝安文氏宗谱》世系表以文翁为始祖。

文翁(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蜀郡守。虽是西汉封建官吏,其管理思想却十分现代。他将教育放到了地方发展的第一位,在成都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石室学堂,并采取种种措施鼓励上学,留下了“文翁化蜀”的佳话。同时,他完善了都江堰水利建设,是一个真正为民做主、埋头办实事的好官,深受巴蜀人民的爱戴。在都江堰博物馆陈列的历代治蜀名臣塑像中,文翁位列第一。

文时,字春元,原为成都人,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以武功授予帐前指使轻车都尉。后来镇守江西,经常巡视吉州,至永新县住在通判袁公家里。袁公很欣赏他的才干,遂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后晋灭了后唐,他不愿意事石氏,于是把家定居在丈人的家乡—永新县钱市坑东上陂,过着隐士的生活。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以疾卒于家。

文时的儿子名环,文环有二子:文光大、文光祖。

文光大,字正原,宋开宝元年(968年)由国监上舍赋魁,授承事郎,郴州判官。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文彦纯,次子文彦本,三子文彦彬,四子文彦华。文彦纯,开辟居钱市里首固塘夏山,为固塘基祖。淳化三年(992年),彦纯带着两个儿子赴桂阳任职。路过吉州,其长子文卿喜欢庐陵永和镇秀丽的山水,于是留下来寓居永和之凤冈。

文卿的儿子名蒙,字养正,《文谱》说他“博古知今,轻财重义,远利名,乐泉石”。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文炳然,次子文焕然,三子文煜然。

文炳然,字奎炳,是南宋绍兴年间庐陵地区的博学之士,开馆于富田。只生了一个儿子:文正中。

文正中,有学不仕,因爱富田山水明秀,徙居之,为富田祖。其子利民,与父亲、祖父一样“习先世儒业,乐龙川林泉,悠然自得,终其天年”。

文利民的儿子安世,字显道。他虽然没有做过官,但因为有个丞相曾孙(文天祥),死后被朝廷赠为太保、邢国公;其妻刘氏,是富田锦溪人刘泳明(曾任大理寺评事)的女儿,被赠为邢国夫人。文安世有两个儿子:长子文时习,次子文时用。

长子时习,字仲济,生三个儿子:文行、文仪、文信;次子时用,字仲和,无后。所以时习将次子文仪过继给时用。文仪就是文天祥的父亲,所以亲生祖父时习被朝廷封为太傅,祖母梁氏被封为太夫人;(继)祖父时用则赠太傅永国公,其妻邹氏亦赠永国夫人。

宝安的文氏家族为文氏固塘富田派。以文天祥为太伯祖,以文璧为始祖。文天祥四兄弟,他为长子,二弟文璧,三弟文霆,四弟文璋。

一世祖文璧(1238—1298年),号文溪,字世安,与兄长文天祥同登进士第。南宋景炎年间任惠州知府。堂兄文天瑞随他赴任,居惠州。文天祥于潮州五坡岭兵败被俘后,文璧携带妻儿和16名家丁潜至宝安黄松岗鹤仔园及福永凤凰一带,开村立业,繁衍后裔。后经元世祖多次催聘才入朝担任谏议大夫。为继承祖业家业,他把次子升子过继给胞兄文天祥。故此,宝安黄松岗及福永凤凰、白石厦一带的文氏均奉其为始祖,奉文天祥为始伯祖。大德年间,文璧病逝,葬于公明马山村尖岗山。

文璧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文隆子;次子文升子,过继胞兄文天祥;三子文京子,过继堂兄文天瑞。据《宝安县文氏族谱》云:“崖州失败,文山被执,公潜往燕京与兄同难,文山公有忠孝之别,嘱弟养母抚后。公乃携家丁十六人及妻子家私官物,潜至东莞三都六图黄松岗鹤仔园荒圃筑室。”

文天瑞南逃至宝安地区,定居三门东清后坑。天瑞无子,堂弟文璧的三子京子入继,其后人文孟常居新田,成为新田房开基祖;文荫居屏山,后迁大埔泮涌村附近,其后人分居今泰坑。香港文氏以文天瑞为始祖。海南文氏也以文天瑞为迁琼始祖,说他避难渡琼,落籍万宁,再娶王氏,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文举,次子文失,三子文炳,四子文炜。后裔散居海南各地。

二世祖文隆子,生于宋末,文璧长子,文天祥侄子,字尚志,号学溪;后改字廷献,号中训。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元初特授平阳县尹,不久就致仕回来,在一个叫鹤仔园的地方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于是,文家一支血脉终于在宝安这块土地上保存下来。据后人考证,鹤仔园即现在的松岗根竹园村,此处北距“文氏大宗祠”不足1000米,700多年前是南海之滨的延伸地带,是鹤与海鸟成群栖息的地方,故称“鹤仔园”。文隆子去世后葬于白石厦村侧,地名为黄牛不出栏(现福永中学足球场)处。

三世祖文应麟,文隆子的长子、文璧之孙、文天祥的侄孙。据嘉庆《新安县志》人物志里记载:“文应麟,宋丞相文天祥侄孙,倜傥尚志节,景炎年间,丞相弟璧守惠州,兵至,璧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渚,遂家焉,今称名族。”元初,文应麟曾任归德坊官,后从黄松岗搬迁到福永大茅山脚岭下,见此地风景秀美便决意在此隐居,从此开村立业,成为福永文氏的开基之祖。文应麟生二子:长子文起东,次子文起南。

元大德年间,文应麟在大茅山凤凰岩处始建一座寺庙,名“凤岩古庙”(又曰“观音庙”)。该庙建成后,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群如潮,大茅山的人流也兴旺起来,连年不绝。文应麟同情百姓遭遇,为人乐善好施。他常爬上大茅山顶(凤凰山的顶峰),望见山脚附近村落不少人家屋顶断烟,无米下锅,于是就派族人送粮到户,接济贫民。为瞭望方便,他在大茅山巅筑起一座望烟楼,傍晚就在楼上瞭望四周村落,以便了解民情,接济屋无升烟的穷人。邻里乡人甚为感激,称文应麟为“义士”,称望烟楼为“烟楼晚望”。文应麟憎恶元朝统治,立志继承其伯祖父文天祥遗志,不忘反元复宋。为此,他经常集结一班志同道合的义士在凤凰山巅习武练剑。练武场边的一块刀状大石被他们当做磨剑试剑之石,因此被称为“试剑石”。它与“烟楼晚望”齐名,成为凤凰山景区的一道名胜。

四世祖文起东,生五子:长子文仁,次子文义,三子文礼,四子文智,五子文孚;文起南生二子:长子文垂统,次子文垂献。这就是所谓的“文氏七房”。

后来,文起东居住在岭下,其次子出继文起南,迁居白石厦村;另一子于新田置业开村,繁衍至今。因此,在福永形成凤凰(岭下)、白石厦、新田文姓三村系列。

《宝安文氏族谱》录有一首“七房歌”:七房毕竟数谁先,长称报美次新田;岭石潭溪递国泰,门尾涌头最后言。此歌表明,今日居住在宝安、东莞、香港的文姓,均为“七房”的后人,但长期以来“七房”的顺序却颇有争议。近年来,文氏后人多方查找历史文献资料,对照有关文物,认为“七房”的排序是:一房报美村(今松岗东方、红星村),二房岭下(凤凰村)、白石厦、新田(均位于福永),三房新田(今香港新界),四房西山、上头田、潭头(均位于松岗),五房岗厦(今深圳市内)、泰亨(今香港),六房山门、山尾(今松岗),七房涌头(今东莞长安镇)。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