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想去上沙住一年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拥挤的影子》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5-22 人已围观

我要去上沙住一年。妻子不屑地问,你不工作了吗?答,那就等退休以后。

妻子无语,她认为我也就是说说。

她没错。我确实还没准备好。但起码可以先想一想,住到那里去,我要做些什么。

这个被豪宅、商场包围的城中村,位于深圳市中心,暂住及流动人口一度高达十万人。十万人的规模,流水一样来了去,去了来,三四十年下来,一代新人换旧人,与这个村子发生过关系的人,或许高达百万了吧?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位诗人说,“我初来深圳,在上沙住了三年,十多年过去,再去已和原来完全不一样”,语气中有淡淡的忧伤、失落。人皆如此,记忆停留的那个地方,雕刻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剐蹭着青春时光,是一段生活的见证。那个地方变化了,自己的故事也没有了附着点。自己可以老去,见证者不可老去。我接触上沙也晚,看到的仍是源源不断地流淌和旺盛的生命力。诗人以之对照自己的旧时光,是纵向比较,我对照见过的其他城中村,是横向比较,感受自然不同。

我到上沙住,首先要租房子。整个上沙片区,多为七八层的农民房,据估有八九百栋。近些年,部分因旧城改造而拆掉,但依然是规模庞大的一块城市湿地,供人暂歇。2022年价格:单间2000元/月,一房一厅2800元/月,两房一厅3500元/月,三房可达5000元/月。此为约数,来源于路边的“便民公告栏”。有些特意标上“房东直租”,暗示没有二房东扒皮,可节省费用。二房东者,深圳特有行业,包下一栋或几栋楼,重新装修为“公寓”,加价出租,因为住宿条件更好,生意亦不错。上沙片区一半房子掌握在二房东手中。

▲迎面而来的电单车上都载着东西,而我两手空空。

我来暂住,要多找几家,分别打问价格,比较楼层高低、室内装修、楼下配套、地理位置(距地铁口远近)。和房东(或二房东)神聊,从他们提供的价格中分析房子的差别,如有可能,我会整理出一个具有指南性质的上沙村房租价格表,提供给初来乍到者,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上沙有一不同于其他城中村的地方,几条街道的路边都有“出口”“此处进村”“此处出村”等指示牌,想来是因为楼房太多,歧路也多,在里面容易迷路,找不到方向。我这样漫无目的的乱走者,看到后心里突然亮堂了一下。定居上沙期间,我会一条路一条路地摸索之,熟悉之,成为活地图。我有空就站在没有指示牌的路边,专等着有人来问路。“前行一百米,下坡,左转,看见一个指示牌,就可以出去了。”

人有三急,如厕第一。上沙有公厕,需从一楼进入,至楼上,干干净净,像其他地方一样配有手纸、洗手液等。但公厕密度不够,上沙暂住村民王国华会找到村委会,提个建议,村中可否增建公厕一二。

我要跟开饭馆的小老板们聊聊天。那么多饭馆,一天吃一顿,一年下来,不见得吃一个遍。在这其中,一定有些饭馆还没等到我去吃,就关门大吉了,但房子一定有人接着租。一个曾居上沙多年的友人讲,他眼看着一个饭馆一年内换了三个老板,先卖东北饺子,接着卖湘赣木桶饭,再卖烧烤,最后倒是一个杂货铺站稳了脚跟,而不远处的杂货铺倒闭了。上沙人流量大,并不代表商家可以躺着挣钱。相反,同质化竞争更显残酷。相隔几百米,三家沙县小吃,你选谁?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笑着数钱的老板,背后是数位半夜流泪的“前老板”。路边一个专卖油条和豆浆的小店,油条两元一根,豆浆两元一杯。我和妻子两人共花八元钱,吃个半饱。油条又粗又鲜亮,成本是多少?一天能卖出多少?原料从哪里采购?手艺跟谁学的?每天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光靠着这个小店能维持全家生活吗?这么多好玩的问题,想想都激动。但我和他们谈这些时,他们是否愿意回答?即便愿意,他们是否会说实话?我住下来,成为他们的邻居,继而成为他们的回头客,也许有机会听到真实的心跳声。我白天在外面闲逛,凌晨时回到楼下的“深夜食堂”,点一个小菜,一支啤酒,小酌,坐看饭馆外面的灯光逐个灭掉,天渐渐亮了。

租房时无论询问多少个房东,最后我一定落实在一个本地佬,而且是爱说话的那种,这样我好跟他聊聊本地的事。关于本地历史的文字现在已有不少。若不是时代机遇,村子突然膨胀壮大,无数的目光投掷过来,这个村子也许像其他成千上万个村子一样诞生了,拔节了,死去了,湮灭了,生生世世荒草一般。如今有了被记录的资格和资本,但我还是不太关心业已成型的文字介绍,比如上沙村实际由东村、塘晏、椰树、龙秋、九园五个自然村组成;比如上沙村像深圳其他许多城中村一样,由村庄一步步变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我想了解更多隐隐约约、半梦半幻的故事,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饥饿所迫的本地人纷纷从海上前往对岸的香港,多年以后,大门洞开,他们带着辛苦积攒的血汗钱回乡投资,为这个村子的超速发展打下了根基。

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各种可能性在这里变为现实,各种指向在这里大写加粗。我要找的这个本地佬在村中生活多年,他略显夸张的叙述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带着他的体温。有些也许出自他的臆想,这不要紧,多问几个,互相印证就好。某种意义上,他们才是书写历史的人,恰如我和更多的外来人一样,一起书写着今日深圳的历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平湖大围

下一篇:第一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