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乐正 来源:深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2-12-26 人已围观


三、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一)从荔枝节到高交会的华丽转身

1998年4月20日至29日,深圳市主要领导带队赴厦门、上海、大连学习考察后,受“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启发,市委书记张高丽提出办一个科技节的设想。在随后向广东省委省政府作汇报时,李长春书记很感兴趣,认为这不仅是深圳的大事,也是广东省的一件大事。他建议把名称改为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希望办出“广交会”一样的水平、一样的规模、一样的影响。

在高交会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上,深圳市领导认为,仅仅依靠深圳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水平、国际化、讲实效”的既定目标,必须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在深圳领导层充分讨论的基础上,1998年8月,市长李子彬与科技局局长李连和赴北京,向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征询意见,争取他们的加盟支持。征询取得了圆满成功,三部一院同意参加高交会,确定会议为国际级的交易会,并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这使高交会成为第三个国家级交易会。至此完成了从荔枝节改为最初的科技节,到深圳市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再到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确立过程,使高交会一开始就站上一个高起点。

1999年10月5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宣布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27个国家的402家高科技企业、大学、研究所、金融机构,130多家国际著名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参加了展览和交易。仅采访的境内外记者就达1100多名,他们在十多天的专题报道中称“高交会开创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时代”,“她将掀起一场中国科技创新的革命”。

截至2009年,高交会已成功举办11届。温家宝为2008年第十届高交会做出重要批示:“办好高交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汪洋也对进一步办好高交会寄予厚望,“经过十年不懈努力,高交会被成功打造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希望再过十年,力争把高交会打造成为世界科技第一展!”

(二)深港创新圈:从概念到成功实践

“深港创新圈”这一概念是深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在北京汇报深圳的自主创新工作时首次提出的,并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的肯定。当时大家对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十分清晰的认识,对“深港创新圈”的理解主要围绕以科技合作为核心展开。为此,2005年12月,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与香港创新科技署共同召开了“建立深港创新圈专题研讨会”暨“深港创新圈”第一次高层论坛,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科技厅、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深圳市的代表约50人参加了这次内部会议。会议对建立“深港创新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深港创新圈”的定位、目标、主体、模式做了较为广泛的讨论,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一号文件”中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共识。

2006年1月4日,深圳将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写入市委市政府的“一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6年2月,深圳市政府提出:“应将深港创新圈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国家战略中有地位、对区域发展有贡献的创新圈。”2006年4月,深港两地又召开了“深港创新圈”第二次高层论坛,并出台了工作方案。2006年8月,深港双方多次沟通协商,共同起草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协议草案前后磋商半年左右。2007年3月,“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得到广东省政府、国务院港澳办正式批准。

“深港创新圈”是由深港两地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促成,在市场驱动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汇聚两地创新资源、产业链而形成的一个跨城市、高聚集的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聚集带,是深港两地创新资源集中、创新活动活跃的区域,并将发展成为引领、支撑和提升深港地区及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级区域创新中心。

自《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在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深港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深港创新圈”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深入、务实、成效性的进展:一是建立了“1+3”工作制度,二是形成了共同资助的创新机制,三是联合招商取得重大成果,四是形成了更紧密的创新互动,五是共同搭建了一系列公共信息平台。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