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深圳质量”之内涵与外延
作者:夏林华 来源:《法学视野下的“深圳质量”:打造深圳质量的法制保障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9 人已围观
质量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支撑。近年来,深圳市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加强质量法制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将质量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一、“深圳质量”之内涵分析
提到质量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产品质量。诚然,在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下,产品质量既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以制造业作为主打产业和经济支柱的那些城市的竞争力的首要体现。然而,深圳质量中的“质量”远远不局限于产品质量。
深圳市的产业结构目前已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其中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 41.3︰58.6a,即服务业比重接近 60%。因此,“深圳质量”除了包含衡量第二产业发展重要指标的产品质量内容外,更不能忽略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服务质量。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成就一直是深圳市对外的一张名片。在资源短缺、土地匮乏的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将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质量,注重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所以,城市建设质量、政府服务质量等内容也应归入“深圳质量”的范畴。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跑者,深圳市确立了“文化强市”战略。2018 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2621.77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0%。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多个文件中提到要“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确保“文化创意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促进文博会向质量型、内涵式提升”。
因此,文化质量必将成为深圳质量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圳市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5 年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打造更加和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深圳市就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治理的质量作为市政府责任之一。所以,“深圳质量”也包含“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的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应该对“深圳质量”的内涵做全面而科学的界定。“深圳质量”中的“质量”应当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质量”,要涵盖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圳质量建设,当然首先要继续抓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把控,这是《中国制造 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深圳市打造“质量强市”的基础。同时,要把制造业产品质量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环境的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和政府服务等领域。具体来说,“深圳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文化质量、社会质量、生态质量、城市建设管理质量和政府服务质量等。
二、“深圳质量”之外延界定
这里所说的外延是指涉及(适用)的范围。狭义的“质量”外延只限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搞好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必须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原则,相关法律法规不仅着眼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本身,还要对企业管理质量、部门质量、员工素质、质量体系进行规定,做出要求。
然而,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城市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每一项内容的外延也是立体式的,包含多个层面。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质量建设的法制体系,才能真正为“质量强市”建设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城市质量建设的综合性法律法规除了对传统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出原则性规定外,还应该从社会质量、经济质量、文化质量、生态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市管理质量和政府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明确各方面质量的具体要求。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为社会质量增添了新的含义
社会质量在一些城市的质量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没有单独列出这方面内容,而是将社会质量分解到其他质量建设项目中。其实,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是一座城市综合质量水平的直接体现,具有直观性、广泛性等特点。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也催生了人们对社会质量新的、更高的需求。对城市社会质量状况可以从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就业、食品和药品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
社会治理质量是衡量城市社会建设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之一。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对社会治理的质量的评价主要从社会公平实现程度、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社会保障实现情况、公共安全指数以及人们对社会公益事务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着手。
城市的社会保障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市民“幸福指数”的高低,因此也是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城市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要求能及时、足额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比例高,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获得帮助的满意度高,以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能够及时获得无偿物质帮助,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拥有较好的生活保障,等等。评价城市的社会保障质量需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判。
在社会质量的众多指标中,居住、医疗服务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深圳等新兴大型城市的短板,也是建设“质量强市”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收入的增长和供给的增加,人们对高质量的居住软硬环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也日益迫切。
居住质量首要指标是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积,其次是居民住宅本身的品质,包括住宅的建筑、结构、室内环境、小区环境、设施设备、节能、使用与维护、物业管理等,再就是大环境的宜居性,应当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实用、高效,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医疗服务质量可以用每万人拥有医疗设施数、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人口预期寿命等指标进行评价。教育发展质量一方面体现在整体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不同层次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
(二)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该城市经济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衡量城市经济质量的标准和指标,可从目的、主体和动力支撑三个方面去界定。其中,目的是经济质量的价值取向,主体是经济质量的本体,动力支撑是经济质量高低的原因。具体来说,包括技术和机制创新、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品牌建设、营商环境等内容。
经济质量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满足实现温饱和小康的需要。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质量还取决于经济关系主体的品质,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主体所占比例越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就越高;产业结构、区域类型和市场规模是地区经济最基本要素,中高端产业比重高、创新型区域比重高、市场规模大,则经济发展质量也较高。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当然还要靠内外动力的驱使。
首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最重要的动力便是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包括主体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保护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等在内的各种机制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其次,技术等高级要素也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动力因素,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突出源头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三)文化创意产业走上了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深圳早在 2003 年就将文化产业列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立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依托市场、产业和科技优势,深圳率先探索出“文化 +”的发展模式,使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的示范作用。十多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 20% 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2018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2621.77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10%。文化产业已经在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融合与协调发展,促使文化产业的增量由速度向质量跃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要求打造文化产业的深圳质量与深圳标准,展示深圳这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先锋之城的新力量。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 2020(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必须着眼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一方面做强做大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展会品牌、完善国家级产业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业态创新融合,培育“文化 +”新型业态,打造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质量。深圳文创产业近年来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文化 + 科技”“文化 + 金融”“文化 + 贸易”“文化 + 旅游”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持续释放强大的文化创造力,逐步迈向了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具备很好的基础和优势:灵活的市场机制、扎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制度支持,使人才和资本要素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催生更多新业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圳文化企业要紧跟市场步伐,做好“文化 +”大文章,释放更多创新活力,特别要在提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使文化创意产业在质量、规模、影响力、辐射带动力等方面实现新跨越。
一、“深圳质量”之内涵分析
提到质量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产品质量。诚然,在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下,产品质量既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以制造业作为主打产业和经济支柱的那些城市的竞争力的首要体现。然而,深圳质量中的“质量”远远不局限于产品质量。
深圳市的产业结构目前已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其中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 41.3︰58.6a,即服务业比重接近 60%。因此,“深圳质量”除了包含衡量第二产业发展重要指标的产品质量内容外,更不能忽略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服务质量。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成就一直是深圳市对外的一张名片。在资源短缺、土地匮乏的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将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质量,注重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所以,城市建设质量、政府服务质量等内容也应归入“深圳质量”的范畴。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跑者,深圳市确立了“文化强市”战略。2018 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2621.77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0%。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多个文件中提到要“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确保“文化创意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促进文博会向质量型、内涵式提升”。
因此,文化质量必将成为深圳质量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圳市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5 年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打造更加和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深圳市就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治理的质量作为市政府责任之一。所以,“深圳质量”也包含“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的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应该对“深圳质量”的内涵做全面而科学的界定。“深圳质量”中的“质量”应当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质量”,要涵盖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圳质量建设,当然首先要继续抓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把控,这是《中国制造 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深圳市打造“质量强市”的基础。同时,要把制造业产品质量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环境的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和政府服务等领域。具体来说,“深圳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文化质量、社会质量、生态质量、城市建设管理质量和政府服务质量等。
二、“深圳质量”之外延界定
这里所说的外延是指涉及(适用)的范围。狭义的“质量”外延只限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搞好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必须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原则,相关法律法规不仅着眼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本身,还要对企业管理质量、部门质量、员工素质、质量体系进行规定,做出要求。
然而,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城市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每一项内容的外延也是立体式的,包含多个层面。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质量建设的法制体系,才能真正为“质量强市”建设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城市质量建设的综合性法律法规除了对传统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出原则性规定外,还应该从社会质量、经济质量、文化质量、生态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市管理质量和政府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明确各方面质量的具体要求。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为社会质量增添了新的含义
社会质量在一些城市的质量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没有单独列出这方面内容,而是将社会质量分解到其他质量建设项目中。其实,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是一座城市综合质量水平的直接体现,具有直观性、广泛性等特点。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也催生了人们对社会质量新的、更高的需求。对城市社会质量状况可以从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就业、食品和药品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
社会治理质量是衡量城市社会建设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之一。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对社会治理的质量的评价主要从社会公平实现程度、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社会保障实现情况、公共安全指数以及人们对社会公益事务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着手。
城市的社会保障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市民“幸福指数”的高低,因此也是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城市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要求能及时、足额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比例高,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获得帮助的满意度高,以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能够及时获得无偿物质帮助,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拥有较好的生活保障,等等。评价城市的社会保障质量需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判。
在社会质量的众多指标中,居住、医疗服务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深圳等新兴大型城市的短板,也是建设“质量强市”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收入的增长和供给的增加,人们对高质量的居住软硬环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也日益迫切。
居住质量首要指标是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积,其次是居民住宅本身的品质,包括住宅的建筑、结构、室内环境、小区环境、设施设备、节能、使用与维护、物业管理等,再就是大环境的宜居性,应当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实用、高效,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医疗服务质量可以用每万人拥有医疗设施数、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人口预期寿命等指标进行评价。教育发展质量一方面体现在整体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不同层次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
(二)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该城市经济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衡量城市经济质量的标准和指标,可从目的、主体和动力支撑三个方面去界定。其中,目的是经济质量的价值取向,主体是经济质量的本体,动力支撑是经济质量高低的原因。具体来说,包括技术和机制创新、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品牌建设、营商环境等内容。
经济质量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满足实现温饱和小康的需要。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质量还取决于经济关系主体的品质,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主体所占比例越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就越高;产业结构、区域类型和市场规模是地区经济最基本要素,中高端产业比重高、创新型区域比重高、市场规模大,则经济发展质量也较高。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当然还要靠内外动力的驱使。
首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最重要的动力便是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包括主体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保护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等在内的各种机制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其次,技术等高级要素也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动力因素,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突出源头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三)文化创意产业走上了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深圳早在 2003 年就将文化产业列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立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依托市场、产业和科技优势,深圳率先探索出“文化 +”的发展模式,使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的示范作用。十多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 20% 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2018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2621.77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10%。文化产业已经在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融合与协调发展,促使文化产业的增量由速度向质量跃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要求打造文化产业的深圳质量与深圳标准,展示深圳这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先锋之城的新力量。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 2020(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必须着眼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一方面做强做大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展会品牌、完善国家级产业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业态创新融合,培育“文化 +”新型业态,打造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质量。深圳文创产业近年来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文化 + 科技”“文化 + 金融”“文化 + 贸易”“文化 + 旅游”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持续释放强大的文化创造力,逐步迈向了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具备很好的基础和优势:灵活的市场机制、扎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制度支持,使人才和资本要素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催生更多新业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圳文化企业要紧跟市场步伐,做好“文化 +”大文章,释放更多创新活力,特别要在提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使文化创意产业在质量、规模、影响力、辐射带动力等方面实现新跨越。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