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自然综合 > 水文水利 水文水利

扫码关注

桥牵(一)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水随谁睡碎》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10-30 人已围观

早晨的阳光有些刺眼,一排咖啡馆和酒吧都无声无息。门口的空椅子上还遗留着昨晚的喧嚣,略显疲惫,阳光在上面跳跃,始终停不下来,好在那种打击没有太大动静。天地之间均安详。湖边的榕树上挂着一个个红灯笼,上面有字,或是一个“墟”字,或是“清平”二字,或是“清平古墟 影视小镇”的字样。冬日的紫荆花开得正好,环湖只有三五棵,但已足够,这种又香又红艳的事物,太多了容易拥挤,约束一些数量,隔开一定距离,舒展若干气势,世界就不至于太紧张。

整个空间的中心是那一架名为“永兴桥”的三孔石拱桥。桥面由一张张石块拼凑而成,大多长约一米,宽二三十厘米,布满皱纹,脚感滑腻,下雨的时候走在上面尤其要小心。石板不是特别平,有的已经错牙,缝隙之间有水泥的抹痕。桥下的水,粼粼煽动,把影子映照在桥体上,石拱桥也显得灵动起来。早晨人不多,莫名其妙的见谁都亲切,仿佛对面走来的那几位是约了好几年的老友,在桥中间站定,互相拍拍肩,走到咖啡馆门口的空椅子上坐下,点一杯饮料边喝边聊。

远望,高处的蓝天和楼群做大背景;近瞧,水波和绿树为衬托,镜头中的永兴桥极像一幅剪影。旁边还有一座连廊桥,仿佛拱卫者。不远处,另有一个单拱桥,像一个半圆的镜子。在深圳,这样的风景并不算出奇,如不介绍,也就是稍大一点的公园一角。不过,纵观海内外那些流传下来有分量的建筑,不一定全部以大取胜,其由来和寄托在上面的故事、气韵似更重要。

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书曰:

说明

永兴桥位于宝安沙井镇新桥村西面的桥头村侧。清康熙年间(1662—1722)监生曾桥川建,乾隆五十年(1785)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联魁、贡生曾腾光、曾应中等倡捐重建。桥为三孔墩式石拱桥。全长近50米,面宽3.4米,桥中间栏板饰有龙凤浮雕,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是深圳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新桥村、桥头村均以此得名。历史上该桥东接黄松岗、乌石岩诸路,西连云林、茅州诸墟,曾对这一带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九九七年春深圳市人民政府、宝安区人民政府、沙井镇人民政府和新桥村委拨款重修。
桥名题字:何朋先
保护范围:桥两头铺路石向东西方向各延伸20米
桥两侧栏杆向南北方向各延伸30米
建设控制地带:由保护范围外缘向外延伸10米

简单的一段文字,其来有自。一部分源于本地村民的口口相传,一部分来自深圳硕果仅存的三部本土方志之一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原文为:“周围俱以白石砌之,阔三丈余,长十丈余,高五丈余。桥孔有三,上列栏杆,工程浩繁,颇为坚固。”彼时彼刻,在河溪众多的岭南,桥梁和船舶一样,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工具,是生活的一部分。该书《建置略· 梁》一章中介绍当时本地五十座桥,此段用字最多,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一条浩瀚的大河,名茅洲河,曾流经此地。另一条支流,名新桥河,在此汇入茅洲河。巨大的水量产生了更大的能量,呼啸着注入珠江口。永兴桥初为木桥,规模或不巨大,但它连接了两岸,连接了两条河,弥补了水面和地面的一个裂痕,隔膜由此变通途。

幼时,吾生活于北方农村。村西一条河。未有桥时,常枯坐水畔,脑海里思绪乱飞。不过三五百米的距离,却如万水千山,看到对岸的庄稼和影影绰绰的人,感受不到他们的体温。后来修了桥,发现彼村庄与此村庄几无区别。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对岸融为一体,河水的锋芒割不到我了。

桥给了我巨大的信任感。它驮着我越过水,越过可以取我性命的流淌着的威胁。水还是那么野,还是那么持续不断。从距今五千年贯穿到距今三千年再到一千年,它想冲开堤坝就冲开,想淹没哪个村庄就跑过去淹没。气息耗尽后就暂歇、积攒,总有一天恢复最初的桀骜,继续为所欲为。上古之水当然利大于弊,善多于恶,优点多于缺点,否则祖先为何要逐水而居呢。他们饮用水,用水清洗身上的污垢,用水浇灌庄稼,从水中获得鱼虾,把水作为能量来源。但他们弱于水,听从水的安排。水滋养他们,也隔绝他们。有水之处,便有阻断。明明肉眼可见,偏偏无法抵达。君住长江东,我住长江西,君住长江南,我住长江北,遥遥看见君身影,端杯仍不能碰杯。是桥解决了这一切。
 


很赞哦! ( )

上一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