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自然综合 > 水文水利 水文水利

扫码关注

桥牵(二)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水随谁睡碎》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10-30 人已围观

深圳水多桥亦多。

漫步永兴桥上,“连接”二字在我脑子里越写越粗。桥不仅连接了此地的水,还连接了我和家乡的水,我生命中的水。还连接起一座座建筑,一个个坚硬的事物。

新桥河如流动的汽油,被永兴桥点燃。木桥朽后,三孔石桥复出。两岸人你来我往,走进彼此。龙舟竞渡,生意渐兴。桥头的码头,最初以运送各地来的粮米为主,渐渐形成一个集市,名曰清平墟。即他处的“集市”“场”。清平墟的赶墟日,固定为农历的初一、十一、廿一,初四、十四、廿四,初七、十七、廿七。文化学者石泰康自幼在此处长大,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一个巨大墟市的兴衰,曾写下多篇文字,其诸多资料中显示,这里原有一条横街和直街,长百十米的街路上,店铺林立,米铺(舂米)、织篾铺、药材铺、缸瓦铺、打铁铺、补衣铺、打金铺(手工饰物)、什货铺等。

至今仍保留下来的,目标最大者当属广安当铺。远望,四四方方,直棱直角,颇类岭南一带至今常见的碉楼。走进去,就是一个青砖砌成的空壳子。开有若干小窗,长宽均不足半米。两根巨大的木柱,一通到顶。木柱子上方支出一台,台上搭着一个梯子,似供人登高瞭望或检修所用。除砖墙外,其余皆新。想来,最初建时也是一层层隔开的上下楼房,如今随着旧人烟消云散,只剩骨架。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石桥三孔,如三只眼睛看人间变幻。

资料显示,此楼高六层,约二十米,主楼及附层建筑占地达八百平方米。在彼时彼地规模算得上宏大。其主人原为石岩浪心(现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浪心社区)一位袁姓商人。抗战期间,日人来袭,袁老板闻风而逃,自此没了音信。有人说他流落到海外,亦传他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此后承平日久,也没后人来追讨。总之,偌大一个产业,竟成无主之物。

在广安当铺的门厅里,有一个图片展览,详述此楼改造方案及前后对比,修缮之前的破败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

另一显眼建筑为两个粮仓,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用来盛放加工好的大米。石泰康先生自述年轻时曾参与修造。如今的粮仓,像两个蒙古包,傲立于桥畔。近些年深圳各处都在活化老旧建筑物,粮仓亦不例外,其中一个改为了会议厅。我曾多次于此参与友人的新书发布会和各种文化活动。活动时间若稍长些,便出来透透气,在水边吹吹风,看垂柳摇曳。满眼的新绿,一点都没有旧时光的痕迹。另一个改成了展览馆。门口挂着两个牌子:“中国影视历史展览馆”“金鼠清平古墟电影艺术馆”。平时大门紧锁。在外边转圈打量一番,搜索记忆,应该是进去参观过,却记不起具体内容。想来略无惊喜。

桥边还曾有过很多建筑,有过一个庙,有过一座塔,有过一块碑,有过一棵参天大树,有过无数并排的房屋。如今这些都已化为灰烬,仿佛根本没有存在过。永兴桥是始点,是孕育者,它凝视着硕果仅存的这两座老建筑,想起早些时候那些更老的建筑,看着身边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或会生出些许淡淡的忧伤吧?

踯躅于永兴桥畔,仰望天空,低头嗅花,临水凝思,内心的波澜随着水纹起伏不定。如果说永兴桥牵系着的建筑物们横亘于此,历历在目,那么由其引发、纵贯的时光记忆则需针线连缀,更显珍贵。

这里简直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

清朝二百多年,尤其乾嘉间,岭南航运日盛,码头边连桥成墟,珠江入海口的贸易集聚地一度繁荣。此为缘起。民国时期,西风渐进,农耕社会有了工业迹象,清平古墟开设机械化加工米机厂,集市由“商品交易集散地”向“粮食供应中心”转变。及后几十年,城镇化和城市化加速,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大量旧物被毁,生态巨变……
 


很赞哦! ( )

上一篇:桥牵(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