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客家华侨播迁四海的历史原因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4-20 人已围观

客家人播迁四海,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已关注到海外移民。黄遵宪也曾说:“州为山国,土瘠产薄,海道既通, 趋南洋谋生者,凡数以万计,多业采锡……总计南洋华商, 客人居十之三。”客家人血脉中的因子,造就了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寻梦壮举。由唐至清,中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将陶瓷、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远销海外,不少客家商人也出海贸易、定居海外,成为早期海外侨民。

据史料记载,客家人出洋最早是在1279年。崖门海战后,南宋灭亡,梅州松口人卓谋带领10余兵众乘竹筏漂流到婆罗洲定居,成为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客籍华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埔县肖晚、程乡县林朝曦参加饶平县张琏发动的农民起义,兵败,统领余众逃亡巨港(今印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郑成功部将罗宏一(大埔人)带领几千人来到台湾,其中部分人又辗转南洋。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众多参与起义的客家人为避清军追捕而流亡海外。

除此之外,更多的客家移民漂洋过海、远走他乡是为了外出谋生,寻求美好生活。

早期出洋谋生的客家移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由移民,多数为亲戚朋友串引挈带,也有只身铤而走险的。另一类是“契约移民”。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殖民地和本国资源,从广东沿海地区掳掠和拐贩了大批所谓“契约华工”(俗称“猪仔”)。大批贫苦人民为谋求生计被拐卖到海外,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苦力。“猪仔”的出国史,是一部充满血泪、受尽凌辱的苦难史。据史学工作者的粗略统计,自1801—1925年出国的契约华工约300万人,其中由广东各口岸出去的约占七成。

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六千多万,三分之二祖籍广东。广东海外华侨、华人由广府、客家、潮汕三大群体组成,其中客家华侨、华人为数较多,散居于世界80多个国家,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梅州地区客家人主要循韩江南下,再迁往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东江流域的惠东宝地区客家人主要经香港迁往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以及欧洲等地。广州花都和中山、鹤山的客家人主要迁往美洲。台山赤溪客家人主要迁往马来西亚和南美洲。从现状看,梅州地区的海外客侨研究资料较翔实、受关注度较高,而惠东宝地区及其他客家地区的海外客侨研究资料缺少,留下许多空白地带,亟须做深入的挖掘。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