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陈杨生: 无数人才在罗湖开启追梦人生(一)
作者:陈杨生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深圳人才大市场开业时涌现三个“人挤人”,开了内地人力资源服务业先河我是深圳出生、深圳成长的,198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深圳,赶上了特区改革开放建设步伐,1984年来到罗湖桂园中学,1988年调入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当时是深圳市人事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于1984年成立,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人才服务机构,主要做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培训的服务。它的名称几经变更,由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到深圳市人才服务中心及其创办的深圳市人才智力市场,1997年成立深圳市人才大市场,1998年整合为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再后来成为深圳人才集团。
深圳人才大市场是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形象招牌,并作为地名保留至今。我在这个系统里一干就是31 年,2019 年从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秘书长的岗位退休,所以对深圳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参与得多一些,了解也会多一些。
1997年元旦刚过,位于罗湖宝安北路的深圳人才大市场隆重开业,一开业就异常火爆。这火爆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可以用三个“人挤人”来形容——五楼5000多平方米招聘大厅内人挤人,楼梯上下人挤人,楼下大广场人挤人。当年春节后的上半年,是招聘旺季,也是毕业季,常常是每天1万多人来这里求职,这种热闹景象从1997年一直延续到2010年左右。
深圳人才大市场的前身深圳市人才智力市场是我国第一个常设型人才市场,它紧贴改革开放的步伐,为国内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走出了很重要的第一步。在常设型人才市场内,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公开发布招聘岗位信息。应聘人员则结合自身实际,自由寻找、自主应聘,开启了招聘应聘双向选择的人才交流机制。
这种求职应聘模式,现在看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不是这样的啦——最初领导层在研究成立人才市场时,就有人提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人才不是商品,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流吗?后来我曾看到有关成立人才市场的报批文件,一直批转到时任深圳市常务副市长王众孚才确定下来。它的设立,为生产基本要素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开了改革先河,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20 世纪90 年代深圳人才大市场的火爆场面(丁庆林 摄影)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其创新发展的很多举措,都吸引内地来学习、探讨,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较快的罗湖。常设型人才大市场这一模式,是从深圳走向全国的,并不断调整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发展,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到深圳人才大市场取经成为当时各地人事劳动部门来深圳学习探讨的标志性安排。我任市人才中心综合部负责人时,安排接待成为日常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很多领导和企业单位代表纷纷来到深圳人才大市场考察和交流。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