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城市建设 > 水务管理 水务管理

扫码关注

深圳治水:不见清波誓不还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8 人已围观


深圳市政府还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构建由市治水办、市直相关部门、各区责任单位组成的“1+8+12”的组织体系,建立责任清单,统筹推进治水工作。全市共落实1057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和647名湖长,层层压实责任。各级河长和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凝聚起攻坚决战的决心意志和强大合力。督查、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发力,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督查部门把治水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每月跟踪督办进度。组织部门把治水“战场”作为干部“考场”,创新开展干部专项考核,提拔、重用治水中勇于担责、成绩突出者。纪检监察部门严格环保责任追究,严肃问责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者,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人大、政协把治水作为重点监督领域,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和专题质询,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深圳积极探索的党政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机制,着力破解“部门分治、各自为战”的问题,为水污染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兵团”作战优势凸显,6万人奋战治水一线
 
治水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首先要认清的就是:一条河流虽然流经多个行政区,但从流域系统性着眼,治理决不能分级分片、条块分割、分段治理,必须全面统筹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深圳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新模式,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
 
2016年2月3日,经公开招标,深圳水污染治理迎来了第一个大项目“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落地,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全流域治理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当天,宝安区政府与中国电建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建)在深圳市委举办项目签约仪式,正式拉开了茅洲河治理大会战的序幕。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采取EPC总承包方式,项目总投资约152亿元,涉及河道综合整治、片区排涝等六大类工程46个子项目。采用EPC总承包的方式,即突破传统治水思路,以“大兵团、机械化作战”方式体现,将宝安区范围内112平方公里的茅洲河流域的1条干流、18条支流作为一个系统,46个子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工程,开展系统性全流域治理,最终实现茅洲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人水和谐共生。为确保项目如期推进,宝安区专门出台《宝安区加快推进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工作方案》,成立17个专项工作小组,由区相关部门“一把手”担任小组长,实行包干责任制,统筹推进综合统筹、征地拆迁、资金保障、建设服务、规划用地等工作。
 
在茅洲河畔,“织网突击队”“碧水突击队”“畅通突击队”“宁水突击队”“高效设计突击队”和“百日大会战”先锋队的旗帜在高空飘扬。
 
在超过120平方公里的高密度建成区,面临施工技术复杂,涉及单位多,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管控难度大等困难。在大会战实施中,中国电建发挥集团优势,坚决实施“大兵团”模式,牵头组织20多家设计、施工、科研、装备企业的3000多名管理人员和3万多名施工人员奋战在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一线,近2300台/套设备投入施工。
 
在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排水管网施工过程中,中国电建完成污水管道铺设702公里,单日敷设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的纪录,创造全国纪录。在茅洲河管网检测过程中,7天内完成CCTV检测273公里,日平均检测39公里,最高日检测47公里;7天内完成竣工测绘441公里,日平均测绘63公里,最高日测绘79公里,这又是全国的新纪录。在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期间,管网工程实际完工工期比合同工期平均提前9个月;河道工程实际完工工期比合同工期平均提前6个月。
 
实施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治水模式,是破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的好办法,是适应深圳超常规治水力度的正确选择。从茅洲河开始,深圳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打包实施所有治水项目,采用EPC和EPCO总承包方式,招选一个大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明确责任,开展全流域、全要素一体化治理,实现项目设计、质量、安全的全方位管控,推动项目整体大幅提速。
 
2016年9月,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中标深圳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及水质提升工程项目;2017年12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前海铁石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18年5月,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大空港片区排水管网正本清源工程项目;2019年3月,深圳水务集团中标光明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2019年3月,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标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四期)……
 
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台,用务实求真的严谨、卧薪尝胆的奋斗,谱写了南粤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治水之歌。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将治水进行到底
 
穿上雨鞋、连体潜水衣,戴上呼吸面罩、头灯,拿上对讲机、照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全副武装”的潜水员陈大根和刘光辉就准备下井了。井下等待他们的,是宝安区上寮河第12号暗涵的数据排查。
 
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是深圳治水过程中面临的最迫切问题。面对人口密集、管网底数不清、水环境容量小、暴雨频繁的实际,深圳下“最笨”的功夫,以最费时费力的方法推进源头治理、全要素治理。2016年以来,全市建成污水管网6274公里,是“十二五”建成数量的4.5倍,四年来共完成13793个小区和城中村的正本清源改造,是“十二五”改造数量的10倍。
 
完善污水收集设施过程中,最难的莫过于暗涵整治:许多暗涵根本不在图纸上,不封堵住这些污水源头,消除黑臭是纸上谈兵。
 
陈大根、刘光辉是很有经验的潜水员。为了给后续整治提供基础,他们需要人工下井,采集暗涵渠本体尺寸特征,检查井空间分布、排水口情况等信息。可仅仅借助微弱的头灯灯光,他们又是如何在不长的时间内精确地获取这么多信息的呢?秘密就在跟一台家用投影仪差不多大小的三维激光扫描仪上。
 
原来,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在短短数分钟的时间内对周围环境进行全景扫描,形成包含暗涵渠内排水口的类型、材质以及探查时污水的情况在内的数字信息。根据暗涵渠的大小不同,每隔3到5米采集一次,再通过模型运算,就可以得到整条暗涵渠的全景图了。
 
即使有了新技术助力,一步一个脚印的人工排查依然必不可少。走一步、探一步,两个人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在暗涵里走了差不多100米。等到换班时,陈大根和刘光辉一身水、一身汗、一身泥、一身臭地从井口爬出来,一股呛鼻的气味从井下蹿上来,逼得人倒退几步。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