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青春驿站

作者:钟晓毅 来源:《深圳新文学大系: “ 打工文学” 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1-10 人已围观

人都有梦。

流浪者有流浪者的梦,驻留者有驻留者的梦。流浪者的梦无非是奔波在人生的荒漠之上,走累的时候,有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挡挡烈日,有一眼清甜的水井可以掬饮一把,有一个温柔的伙伴善解人意。而驻留者的梦莫过于想出走,冲破平庸和单调,远离孤陋寡闻,去体验一种新的生活。

安宁温柔是流浪者的梦想,闯荡漂泊是驻留者的希冀,所以才有人深有感慨地探寻这种永远的流浪者和驻留者与人类生命的联系。而人生中的动中求静,静而求动,不正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

只是,在充满着活力的特区中,匆匆而过的,大多是流浪者、漂泊者。年轻的特区,如同一座青春驿站。有心的人,会注意到一批又一批正值花季的妙龄姑娘、青壮小伙,如流水般涌来涌去。他们的青春,就那么赫赫然地展示在你的面前,如同春天的花朵,灿灿烂烂地开着,不多久,或者结果了,或者凋谢了。而他们有梦吗?梦中有什么呢?谁又知晓?谁会关心?

倒是他们自己不甘心,穿梭在一片青春的花季中。唯有他们自己知道灿烂的开放和快速的凋谢之间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知道这朵花的艳红与那朵花的淡紫有多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拿起了笔。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所谓的“打工文学”。

这里加上“所谓”二字,是因为它原来的意义后来被人为泛化。随着国营企业实行全员合同制,雇用、打工这种概念开始深入各个阶层,所以,有论者就认为应把它的外延和内涵往更大的生活层面扩展。但当1985 年深圳青年评论家杨宏海提出来这个名称的时候,他只是把它界定在为自己的打工生涯所触发灵思,真实地反映特区“打工者”这一社会阶层的生活,探视他们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心理变化轨迹的那一层面的特区文学创作。在此,限于篇幅,我们仍然也作如是观。

据有心人考证:特区的打工文学,萌发于1984 年,《特区文学》陆续发表了一些反映临时工生活的作品。到了1986 年前后,深圳才有了较为明显的将打工者生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去反映的文学意识。不仅《特区文学》《大鹏湾》等特区本土的报刊明确提出以反映打工仔生活为己任,追求打工文学特色,发表了一批打工仔作者写的作品,而且《花城》《广州文艺》《珠海》《佛山文艺》等特区以外的刊物也陆陆续续发表了这类题材的作品,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甚至连影视文化界也纷纷把焦点对准了打工仔、打工妹。珠影著名导演张良、王静珠创作并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打工生活的影片《特区打工妹》,深圳影视界组织创作拍摄的故事片《你好!太平洋》、电视剧《深圳人》《鸿雁传情》,广州电视台组织创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等,均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打工者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反映他们对发展商品经济作出的贡献,以及开拓、拼搏、奋进的历程,客观上亦为打工文学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如今,特区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关注打工生活、热心从事打工文学创作的作家( 作者) 队伍,如陈荣光、陈秉安、林坚、张伟明、杨群、刘树泉、黄开林、无君、海珠、安子、黄秀萍、王惠、冰野等。他们的作品以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南国“打工图”,丰富和深化了特区文学的内涵。

由此,不少人指出,作为一种悄悄崛起的文学现象,打工文学是继南国“知青文学”“都市文学”“军旅文学”之后,更具南方特色、影响更广、规模更大的新的文学景观。它为岭南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更为探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走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宝贵实践经验。

“漂泊——寻找”是打工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最初的作品,以描写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的生活居多,被称为“蓝领时期”。近期的一些作品试图把全力关注“蓝领”的眼光转移一些到“白领”上来,涉及的内容亦日益丰富多彩:股票、期货、房地产、拉广告、追债、办报纸……跟当下的都市生活挂了钩。但从作品的数量和社会影响来说,写“蓝领”的作品还是优胜于写“白领”的作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