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林圣华: “东深精神”依旧在深圳水库边回响(二)

作者:林圣华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大家相互学习支援,用扁担箩筐挑出了东深工程

当时的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一共有四个管理处,我调过来后先在东莞桥头管理处担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1986年到任后,我立即对管理处的工作进行检查,主要抓工作方面的不足之处。

第一件事就是抓技术培训。我发现,这里的职工知道怎么开机、开水泵,但是为什么这么操作、出了问题怎么处理,他们就不是太明白了。我就大张旗鼓地提醒大家在岗位上要规范运作,并给大家上课,讲明一些规章制度的内涵,加强在职工当中的培训学习。大家反馈说,培训后在岗位工作信心都增强了,工作的速度和效率都获得了提高。这让我挺有成就感。


▲1987年,东深局党委书记梁明带领省水电厅相关领导,
在东莞桥头镇东江大堤做防洪检查并听取情况汇报(受访者供图)

现在搞工程常见的挖土机、推土机这些设备,那个年代没有普遍使用,我们完全是靠肩挑人扛。我记得建深圳水库的时候花了3800万元,包括了8个水泵站、近80千米的河道的建设费用。大家住的是自己盖的油毛毡加稻草和黄泥的房子,门也没有,“冬凉夏暖”,条件很艰苦,吃得也很简单。可以说,大家是用锄头、扁担、箩筐干活,靠人力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

当时大部分工人很长时间里的月工资都是47块1毛2,我们当时流行的一首歌,就叫《47块1毛2》。“四七一二,fa si do re”,大家在工程队里一直传唱这首歌。

即便条件艰苦,也没有人对工作产生怨言或消极对待。大家聚在一起,都是热火朝天地讨论工作完成得怎么样,还有哪些需要我们互相来支持、帮忙,组与组之间怎么支援,讨论的都是这些问题。那时大家都有一股劲儿,一心就是想着怎么把工程搞好,怎么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心思都十分单纯。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香港用水量增加,原来的供水量已经不足以使用,必须进行扩建。1991年我在三期扩建工程指挥部工程处抓机电技术。当时组织上对我们的要求一个是供港的水量要足够,另一个就是水质一定要达标。

三期扩建工程完工以后,供水量由首期的0.86亿立方米提升到17.43亿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水质还需要改善。那时,我们采用的是明渠供水。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三次扩建完成后,又有了四期改造工程,主要就是把原来的明渠供水渠道改成全线的封闭式暗管。这样一来解决了清水和污水混合的问题,深圳水库的水也变得更干净,保证了高质量供水。至此,供港的水质、水量问题全部得以解决。


▲1993年4月,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指挥部全体人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