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香港的“香”,也是书香的香
作者:傅伟中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0-25 人已围观
2023年11月4日,受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组委会邀请,我有幸加入了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在“深港共读”的主题下到访深圳的团队。这是在香港特区政府将2024年4月23日确定为“香港全民阅读日”背景下,香港出版界到访深圳的首次集结。
在深圳,我和香港出版界同仁一道,在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和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的带领下,在深圳书城、图书馆、社区、街头,在城市的夜空下,甚至每一个角落,亲身体验到全民阅读在深圳24年如一日“高贵的坚持”,亲身见证到全民阅读在深圳早已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亲身感受到全民阅读对深圳的气质涵养、精神塑造、文化建设乃至社会和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亲身体会到深圳对全体市民阅读权利的立法保障以及竭尽全力提供的周到服务和慷慨的善意。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为人熟知的“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格言,确实不是浪得虚名,也并非纸上谈兵。我深信大家一定会赞成我的观点。
我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也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在香港时间不长的“港漂”。近几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加快,在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即将推出首个“香港全民阅读日”,深圳和香港开启“共读双城”,发布“共读宣言”背景下,我常常思考,深圳全民阅读“高贵的坚持”到底有何与众不同?深港两地“共读双城”有着什么样的愿景?我们怎样建设香港的阅读文化?
一、在深圳,我获得了一些数据
2000年9月21日,深圳正式确定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属全国首创。
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2009年被世界知识城市峰会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连续多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6年,深圳成为首个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城市,“深圳读书月”得以法定化,并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确定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深圳是“图书馆之城”。目前全市图书馆超过1000家,其密度之高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
深圳是“书店之都”。迄今建成六座大型书城文化综合体和700余家各类实体书店,每年依托书城、书吧开展超过1万场公益文化活动。
深圳提出的“文化立市”战略,推动了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深圳文博会的建设,营造了书声琅琅、琴声悠扬、创意无限的城市文化氛围。尤其令出版人羡慕的是,深圳阅读风气浓厚,有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也是全国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其拥有的六大书城,也成为港人选购内地图书的重要选择。深圳连续24年举办读书月,累计开展公益阅读文化活动10000余项,吸引逾1.8亿人次参与。24年的不懈坚持,“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名不虚传。
我的题目是《香港的“香”,也是书香的香》,这次来我还有一个体会,即深圳的“深”,也是深度阅读的“深”。
二、在香港,我们也来回顾一些历史
香港是亚太重要的华文出版中心。过去半个多世纪,香港出版和印刷业蓬勃发展,每年出版逾10000种图书、50多份报纸和700多种杂志,是全球中文书刊重要的出版中心和印刷中心。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香港的出版传媒环境急剧变化。互联网加速对纸质出版的冲击,电子媒体与跨平台媒介不断延展,深耕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新时代的读者塑造了全新而又前所未见的阅读场景。
香港很早就是出版重镇和书家必争之地。商务印书馆1914年就来到了香港,1934年乔迁北角,北角“书局街”因此得名。1927年中华书局在香港设立分局,三联书店更是1948年由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组建而成,由此可以说,香港是三联书店的诞生地。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大家在香港著书立说传承文化,陆费逵还长眠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追求真理的足迹和翰墨书香的传奇。
香港有着诸多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远播海外、自带流量的文化名人。国学大师、一代巨匠、南派文化宗师饶宗颐先生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至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他学无不涉,涉无不精;金庸、倪匡、黄霑、蔡澜等,在华人世界久负盛名,在香港这片奇葩的土地上活色生香、经久不息。文学界值得一说的还有古龙、梁羽生、亦舒、张小娴、刘以鬯、也斯等人。
众所周知的香港书展,不仅是香港一年一度的城中文化盛事,更已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书展。人们也许不知,在1990年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首届香港书展之前,香港的出版商会即开始自行于中区之香港大会堂举办书展。1988年湾仔会展中心第一期落成,1989年11月开幕之后,香港出版界感到有必要把书展发展为一个规模更大、更专业化、更能服务业界的平台,因此要求香港贸易发展局协助业界主办书展。于是,首届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书展在1990年举行,当时有149家参展商,展期4天,参观人次达到20万。如今,香港书展已举办了33届,从2014年开始,每届入场人次都超过了100万且屡创新高。
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69年,设在当时刚落成的旧香港大会堂。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辖下包括71间固定图书馆、12间流动图书馆、3间自助图书站和154间社区图书馆,其中32间图书馆附设有学生自修室,整个系统馆藏达1490万项,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只读光盘数据库、缩微资料及地图等,其中1252万册为书籍及印刷资料(总馆中央图书馆馆藏250万余项),为香港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区政府2011年修订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规定,每区达20万人口将获得政府提供的一间分区图书馆,每区达40万人口则获得政府提供的一间主要图书馆。
香港出版学会连续八年进行“香港全民阅读调查”,以了解香港市民的阅读习惯趋势,包括读者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习惯、内容、时数、消费行为等。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学习和日常生活恢复常态,受访者无论在阅读时间、数量,还是消费金额上,整体情况都较以往逊色。有纸质图书阅读习惯的受访者和有电子书阅读习惯的受访者比例差不多。而有纸本阅读习惯的受访者中,近三年平均阅读数量在6—8本,算是比较稳定。60%的受访者表示有买纸质图书或期刊,这个比例连续两年下降。50%受访者表示每月花费50港元以上,比例略微下降。近70%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与前一年的情况接近。当中,50%的受访者每天阅读电子书超过1小时,35%的受访者每日花1—3小时,与往年差不多。
在深圳,我和香港出版界同仁一道,在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和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的带领下,在深圳书城、图书馆、社区、街头,在城市的夜空下,甚至每一个角落,亲身体验到全民阅读在深圳24年如一日“高贵的坚持”,亲身见证到全民阅读在深圳早已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亲身感受到全民阅读对深圳的气质涵养、精神塑造、文化建设乃至社会和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亲身体会到深圳对全体市民阅读权利的立法保障以及竭尽全力提供的周到服务和慷慨的善意。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为人熟知的“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格言,确实不是浪得虚名,也并非纸上谈兵。我深信大家一定会赞成我的观点。
我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也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在香港时间不长的“港漂”。近几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加快,在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即将推出首个“香港全民阅读日”,深圳和香港开启“共读双城”,发布“共读宣言”背景下,我常常思考,深圳全民阅读“高贵的坚持”到底有何与众不同?深港两地“共读双城”有着什么样的愿景?我们怎样建设香港的阅读文化?
一、在深圳,我获得了一些数据
2000年9月21日,深圳正式确定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属全国首创。
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2009年被世界知识城市峰会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连续多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6年,深圳成为首个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城市,“深圳读书月”得以法定化,并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确定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深圳是“图书馆之城”。目前全市图书馆超过1000家,其密度之高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
深圳是“书店之都”。迄今建成六座大型书城文化综合体和700余家各类实体书店,每年依托书城、书吧开展超过1万场公益文化活动。
深圳提出的“文化立市”战略,推动了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深圳文博会的建设,营造了书声琅琅、琴声悠扬、创意无限的城市文化氛围。尤其令出版人羡慕的是,深圳阅读风气浓厚,有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也是全国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其拥有的六大书城,也成为港人选购内地图书的重要选择。深圳连续24年举办读书月,累计开展公益阅读文化活动10000余项,吸引逾1.8亿人次参与。24年的不懈坚持,“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名不虚传。
我的题目是《香港的“香”,也是书香的香》,这次来我还有一个体会,即深圳的“深”,也是深度阅读的“深”。
二、在香港,我们也来回顾一些历史
香港是亚太重要的华文出版中心。过去半个多世纪,香港出版和印刷业蓬勃发展,每年出版逾10000种图书、50多份报纸和700多种杂志,是全球中文书刊重要的出版中心和印刷中心。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香港的出版传媒环境急剧变化。互联网加速对纸质出版的冲击,电子媒体与跨平台媒介不断延展,深耕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新时代的读者塑造了全新而又前所未见的阅读场景。
香港很早就是出版重镇和书家必争之地。商务印书馆1914年就来到了香港,1934年乔迁北角,北角“书局街”因此得名。1927年中华书局在香港设立分局,三联书店更是1948年由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组建而成,由此可以说,香港是三联书店的诞生地。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大家在香港著书立说传承文化,陆费逵还长眠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追求真理的足迹和翰墨书香的传奇。
香港有着诸多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远播海外、自带流量的文化名人。国学大师、一代巨匠、南派文化宗师饶宗颐先生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至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他学无不涉,涉无不精;金庸、倪匡、黄霑、蔡澜等,在华人世界久负盛名,在香港这片奇葩的土地上活色生香、经久不息。文学界值得一说的还有古龙、梁羽生、亦舒、张小娴、刘以鬯、也斯等人。
众所周知的香港书展,不仅是香港一年一度的城中文化盛事,更已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书展。人们也许不知,在1990年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首届香港书展之前,香港的出版商会即开始自行于中区之香港大会堂举办书展。1988年湾仔会展中心第一期落成,1989年11月开幕之后,香港出版界感到有必要把书展发展为一个规模更大、更专业化、更能服务业界的平台,因此要求香港贸易发展局协助业界主办书展。于是,首届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书展在1990年举行,当时有149家参展商,展期4天,参观人次达到20万。如今,香港书展已举办了33届,从2014年开始,每届入场人次都超过了100万且屡创新高。
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69年,设在当时刚落成的旧香港大会堂。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辖下包括71间固定图书馆、12间流动图书馆、3间自助图书站和154间社区图书馆,其中32间图书馆附设有学生自修室,整个系统馆藏达1490万项,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只读光盘数据库、缩微资料及地图等,其中1252万册为书籍及印刷资料(总馆中央图书馆馆藏250万余项),为香港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区政府2011年修订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规定,每区达20万人口将获得政府提供的一间分区图书馆,每区达40万人口则获得政府提供的一间主要图书馆。
香港出版学会连续八年进行“香港全民阅读调查”,以了解香港市民的阅读习惯趋势,包括读者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习惯、内容、时数、消费行为等。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学习和日常生活恢复常态,受访者无论在阅读时间、数量,还是消费金额上,整体情况都较以往逊色。有纸质图书阅读习惯的受访者和有电子书阅读习惯的受访者比例差不多。而有纸本阅读习惯的受访者中,近三年平均阅读数量在6—8本,算是比较稳定。60%的受访者表示有买纸质图书或期刊,这个比例连续两年下降。50%受访者表示每月花费50港元以上,比例略微下降。近70%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与前一年的情况接近。当中,50%的受访者每天阅读电子书超过1小时,35%的受访者每日花1—3小时,与往年差不多。
2023年香港书展期间,有感于香港读者阅读的热情,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深有感触地说过,香港的“香”,也是书香的香。作为出版人,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深港两地同根同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两地携手“共读双城”,香港有着独特的区位、文化、资源优势,必将为“共读双城”乃至人心相通、文化相融发挥独有的作用。
很赞哦! ( )
上一篇:共建书香湾区 搭建文化桥梁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