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统一服务这十年——“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报告(2013-2022)发展概述

作者:王冰 来源:统一服务这十年——“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报告(2013-2022) 责任编辑:chen 2024-12-03 人已围观

统一服务是深圳打造“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是市民可切身体验的“全城一个图书馆”的真实画卷。2013—2022年是统一服务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图书馆之城”建设质量和效益双丰收的十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在深圳图书馆带领下,创新体制机制,以统一服务、总分馆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推动全城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不断打造、升级“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推动各类服务创新和新技术应用;通过协作联合,推动全市一证通行、通借通还、联合采编、资源联合建设和阅读推广联动,持续提供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和高标准服务,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立法保障、高标准规划、标准化建设并举,打造“图书馆之城”
 
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历来注重法制推动。1997年深圳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是国内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门法。2016年《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施行,又率先将阅读推广活动法定化。2018年深圳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修订工作纳入市立法计划调研项目,后被列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计划》年度预备项目。不断通过法制赋能,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十年来,深圳先后制定和推行了“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为各阶段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谋篇布局。各阶段规划与国家及省、市级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深圳的独特定位和历史使命,确立深圳“图书馆之城”事业在各阶段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建设伴随着深圳“图书馆之城”发展的整体历程。截至2022年底,深圳公共图书馆界共牵头和参与制定标准14个,围绕统一服务技术平台、射频识别、书目质量控制、业务统计、自助图书馆、服务标准化等,构建起包含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在内的“图书馆之城”标准体系,实现从“深圳质量”到“深圳标准”的演化。除标准外,注重以规范制定推动业务实施。2015年,深圳图书馆牵头制定推出5个统一服务业务规范,2022年各类业务及技术规范增加至11个,各类规范覆盖统一服务网点建设与管理、读者事务、流通业务、财经结算、技术平台、典藏等业务,成为全市统一服务网点共同遵守的业务准则,极大推动了统一服务发展。
 
(二)从“建馆”到“建城”,“千馆之城”不断扩展与完善
 
2013—2022年,深圳“图书馆之城”完成从“建馆”到“建城”的转变。2013年是深圳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10周年,主要市、区级图书馆基本建成开放,此后基层图书馆建设星火燎原,全市公共图书馆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深圳“图书馆之城”拥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达1012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截至2022年底,深圳“图书馆之城”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1086个,其中,全市公共图书馆(室)779家,各类自助图书馆307台,共同形成覆盖深圳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千馆之城”规模再次扩大。
 
2013—2022年,全市公共图书馆经费总投入共计约62.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37%,其中文献购置费共计约10.3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69%,为“图书馆之城”持续发展提供财政保障;十年间,工作人员增加502人,总数增至251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工作人员占比57.68%,具备专业技术资格工作人员占比28.94%,为“图书馆之城”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增至51.53万平方米,增长56.37%。其中各区公共图书馆面积增速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为7.12%;阅览座席总量增至5.53万个,增长52.77%;读者用终端设备5062台;文献总藏量增至6053.35万册/件,增长112.07%,年均增长率为8.71%。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馆藏资源的不断丰富,为“图书馆之城”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三)共建共享,统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2013—2022年,深圳图书馆作为统一服务的中心图书馆,联合统一服务市、区图书馆,通过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联席会等机制,制订“图书馆之城”年度工作计划,聚焦统一服务发展中资源、技术和服务等相关问题,形成51个专项工作方案。十年来,与各馆共同推进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构建起全城文献保障体系和联合服务体系。不断升级、推动全市统一技术平台向平台化、数据化、移动化、智慧化演进,有力支撑统一服务各成员馆创新发展和新技术应用。
 
2013—2022年,统一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实现了网点、资源、服务全覆盖。统一服务网点数量(含公共图书馆和自助图书馆)由413个发展为覆盖全市各区的968个,增长134.38%;文献藏量大幅增加,10年共计新增实体文献藏量(指纸质文献、视听资料之和)1619.83万册/件。累积实体文献藏量2538.22万册/件,增长128.52%,年均增长率为9.62%;共计新增注册读者317.87万人。累积注册读者401.20万人,增长282.71%,年均增长率为16.08%;外借文献量共计1.19亿册次,年均增长率为6.33%。还回文献量共计9235.80万册次,年均增长率为4.61%。
 
(四)总分馆建设向纵深拓展,垂直总分馆制全面推进
 
总分馆建设是突破图书馆分级行政管理,提升基层图书馆运营效率的重要抓手。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启动之初,福田、宝安、盐田等区开始探索总分馆建设。“图书馆之城”“十二五”规划时期,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面推行。2012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将总分馆建设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并于8月发文要求保障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推广实施。截至“图书馆之城”“十二五”期末,全市主要市、区级图书馆完成总分馆建设,形成深圳“图书馆之城”市、区两级总分馆架构。其中各区总分馆体系以区馆为总馆,形成总馆(区馆)—分馆(街道/社区馆)—服务点三级架构,区馆对分馆的人员培训、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提供业务指导,但分馆的人员、经费、资源等仍然根据行政划分归属各街道、社区进行管理,总分馆效能难以真正发挥。
 
“图书馆之城”“十三五”规划时期,各区逐步开展垂直总分馆制探索。2017年1月,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在政协提案中建议:“打造以区图书馆为总馆的垂直总分馆体系,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垂直总分馆体系的保障力度。”政府快速响应行业呼吁,2017年8月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发文,要求各区在“三个统筹”“五个统一”基础上探索实施人、财、物由总馆垂直管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宝安、龙岗罗湖、盐田等区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国率先开展垂直总分馆建设实践,实现人员、经费、文献等资源由区总馆统一配置和共享,打通阻碍基层图书馆发展壁垒。截至2022年底,各区纳入垂直管理的基层图书馆达146家,占各区基层图书馆总量19.39%。其中,垂直管理的街道馆39家,垂直管理的街道覆盖率为52.70%。社区馆71家,其他类型图书馆36家。
 
在总分馆建设过程中,各区逐步探索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分馆建设的做法,形成“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公园”“图书馆+工业园区”等合作模式。其中,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创设多个馆校合作品牌;推动图书馆进公园,建成23家公园图书馆;打造书房等系列品牌,注重新型空间营造和智慧化管理,如罗湖区“悠·图书馆”、盐田区“智慧书房”、南山区“南山书房”等;合作创建特色分馆,如深圳图书馆美术分馆、福田区“图书馆+咖啡”系列图书馆等。
 
(五)移动平台功能推陈出新,云上“图书馆之城”让服务零距离
 
通过统一技术平台,深圳“图书馆之城”已构建起永不打烊的云上“图书馆之城”。除网站外,读者还可方便地在移动平台完成读者注册,进馆及活动预约,文献借阅(续借、转借、预借),财经支付,在线阅读,参与在线讲座、展览、培训等各类操作,移动平台功能不断推陈出新。2018年,统一服务虚拟读者注册功能上线,读者可通过深圳“图书馆之城”微信公众号在线申办读者证,4年来共计注册虚拟读者102.35万人,虚拟读者占统一服务年新增注册读者的比例从0.90%上升至73.92%;移动端续借逐步成为读者进行文献续借的主流方式,2013—2022年,移动端续借占文献续借总量比例由0.04%上升至81.96%,10年来共计完成文献续借1451.71万册次,年均增长率为158.39%;移动端支付取代现金支付成为主流,移动端支付笔数占比由2016年的6.45%上升至2022年的93.22%。移动端访问各类途径中,微信公众号是读者访问图书馆的主入口。2015—2022年,统一服务市、区级图书馆微信端访问量(非推文阅读量)共计4503.01万人次、20675.99万页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0.56%、161.32%,微信端访问量快速增长。
 
数字资源建设是云上“图书馆之城”服务的重要基础。截至2022年底,统一服务市、区图书馆共有数据库620个,包括电子图书数据库96个、电子报刊数据库75个、自建数据库82个、其他类型数据库367个。累积数据库容量1746.94TB,相比2013年增长631.49%,年均增长率为24.74%;2013—2022年,统一服务市、区图书馆电子期刊论文下载量共计1.11亿篇,10年间增长306.11%,年均增长率为16.85%;“深圳文献港”项目整合全市8家主要高校、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可提供1703.94万册纸本馆藏和500多种数据库的一站式利用。2013—2022年,“深圳文献港”整体访问量累计达10.10亿次,其中,网站访问量累计4.25亿页次,10年间增长47.36%;App(Application,指移动应用程序)点击量累计5.85亿次,10年间增长5361.38%。
 
(六)阅读推广亮点纷呈,“爱阅之城”深入人心
 
深圳历来注重阅读,热爱阅读。2013年,深圳市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深圳公共图书馆界作为全市阅读推广活动的主力军,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分众阅读,围绕各类传统节日、“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深圳读书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历年重大事件,精心策划、集中推出众多内容丰富的重大节庆品牌活动,以名家讲座、文化沙龙、经典阅读、艺术阅读、数字阅读、文化走读及图书推荐等形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场次与参与人次迅猛增长。2013—2022年,阅读推广活动成效显著,共举办读者活动13.34万场,年均增长率为11.75%,参与读者累计6620.81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7.22%。
 
在深圳图书馆、深圳图书情报学会带领下,全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逐步从阅读推广品牌的单馆建设走向全市阅读推广联动,并向跨系统、跨区域的阅读推广联合演进,通过阅读品牌的联合打造与推广,聚集优质资源,构建“爱阅之城”。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包括“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少儿智慧银行”系列活动、“喜迎新春全城共读”、深圳市来深青工文体节知识竞赛等品牌;通过跨系统、跨区域合作,打造包括“共读半小时”阅读活动、“从文献看湾区”系列特色主题展览、“思维之星”深圳大学生思辨大赛等阅读品牌。各类阅读推广品牌精彩纷呈、亮点频出,促进了城市阅读品位的提升,“爱阅”之城深入人心。
 
(七)全媒体服务矩阵深度融合,图书馆社会价值突显
 
提升图书馆社会能见度、让市民时刻感知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媒体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市、区图书馆注重与各类媒体开展合作,展示图书馆形象,推广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提升图书馆社会影响力。2013—2022年,统一服务市、区图书馆获各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报道共计2.39万篇次,其中获网络媒体报道1.3万篇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2021—2022年获港澳纸质媒体报道40篇,提升了深圳“图书馆之城”在大湾区的影响力;获中央级纸质媒体,如《中国文化报》《图书馆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道594篇,深圳“图书馆之城”的美誉走向全国。各类媒体报道围绕着深圳图书馆界在全民阅读、新馆建设和新型阅读空间、服务举措与创新、重大成就等领域深挖,从不同侧面展现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斐然成就,深圳“图书馆之城”社会影响力得以不断扩大,社会价值突显。
 
除与媒体机构合作外,市、区图书馆积极拥抱新媒体浪潮,逐步整合包括网站、App、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在内的新媒体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形象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服务的全面融合,打造图书馆全媒体服务矩阵。截至2022年底,统一服务市、区级图书馆共有9个官方网站,3个App,16个微信公众号,6个微博,其他新媒体账号11个。其中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服务的主阵地,截至2022年底,统一服务市、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累积用户286.99万人,接近统一服务注册读者总量的71.53%;各微信公众号累积发文4.36万条,2015—2022年图文消息阅读量累计3283.55万人次、4699.61万篇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47%、62.84%。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