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曾鸿文炮楼

作者:深圳百科 来源:深圳百科 责任编辑:18301271230 2023-10-12 人已围观

地名概况
曾鸿文炮楼是一处较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一炮楼拖三开间排屋加一间附属用房布局。面宽约 18.51 米,进深约 8.84 米,建筑占地面积约为 172.69 平方米,夯土木结构。其中炮楼高五层,木构楼楞、楼板,平顶,有女儿墙,顶饰灰带,四面设窗或射击孔。五层东南角和西北角设铳斗,南北面有鲤鱼吐珠排水口,拖屋和附属用房为硬山灰瓦顶,清水脊。在炮楼外墙精美的“悬鱼包角”“锦鲤吐珠”“鳌鱼摆尾”装饰隐蔽处,均设置了射击孔、瞭望口。在 1941 年日寇的“扫荡”中,内部曾经被烧空,如今外墙还留有弹孔和烟熏痕迹。目前保存状况一般

▲曾鸿文炮楼

 

地名沿革
曾鸿文炮楼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1940年10月,中共宝安县委成立,设址于雪竹径村村民曾鸿文家中,曾家炮楼便作为中共宝安县委、东纵主要抗日据点和临时指挥所之一,被后人称为曾鸿文炮楼。因 1959 年上雪村从雪竹径分出,曾鸿文炮楼也称上雪村碉楼。

保护级别
曾鸿文炮楼于2021年2月由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同年7月30日,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意义
坂田是抗日救亡时期著名的红色堡垒,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港澳及海外地区抗战物资输送站。曾鸿文炮楼作为中共宝安县委成立的处所,扬起了抗日救亡的旗帜。
曾鸿文(1892—1990),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宝安县的农民运动骨干。他8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参加过粤军、海陆丰农民自卫队,后来去香港讨生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曾鸿文立刻变卖了在港的大量产业,于同年10 月带着一班兄弟,回到故乡雪竹径,开始了抗日斗争。1938年,曾鸿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力量,协助游击队在香港新界西北地区组织开展敌后斗争,打通了联通香港地区和内地的交通线。20世纪30至40年代,在曾鸿文的带领下,该村许多青年投身革命。
坂田是中国共产党在粤东建立的最早一批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深厚。在当时,整个雪竹径村共有3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抗日子弟,在整个坂田片区,则不止雪竹径村这一个“全民皆兵”的村庄。在群众支持下,1940年10月,中共东江前方特委成立“中共宝安县工作委员会”,王作尧任代工委书记,刘汝琛任工委副书记,1941年1月改为中共宝安县委员会,刘汝琛任书记,县委地址就设在曾鸿文的家里。同时,宝安抗日自卫总队成立,曾鸿文任总指挥,下辖8个中队、600 多人。同年11月,日军发起香港战役,曾鸿文带队打通了九龙青山到元朗十八乡的交通线,为秘密营救文化名人打下了基础。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侵略者一占领香港,便立即封锁香港至九龙的交通,大肆搜捕在港文化名人和抗日志士。在此背景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下辖第五大队派出曾鸿文等人进入香港元朗等地,在短时间内发展出 40 多人的队伍,参与营救留在香港的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指挥新界西线的营救行动。由东江纵队抗日史实改编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开场便是东江纵队准备在香港开展“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其中一位“曾大哥”被称为“绿林大侠”,他运用江湖威望,为营救开辟了一条安全的山路。这位“曾大哥”便是曾鸿文。随着营救的进行,众多文化界人士来到深圳地区,先后在白石龙村、杨美村、雪竹径村、水径村等村后的树林中搭茅寮,办起了“山寮招待所”,把营救回来的人士分散安置下来。1942年1月到次年6月,这场行动成功救下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等800多名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抗战史上的奇迹。1942年3月,曾鸿文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大队长。东江纵队北撤后,他留在香港做地下工作。1947年回到宝安做群众工作。

参考资料: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 深圳市龙岗区地名志[M]. 深圳:深圳出版社,2023.
 

很赞哦! ( )

上一篇:南约余氏宗祠

下一篇:观祥古寺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