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扫码关注

人文轮廓: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龙田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坪山)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0 人已围观

晨曦微露,龙田世居、龙湾世居、盘龙世居等客家围屋,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历史深处的低语,讲述着族群记忆与智慧。龙田街道广泛分布着龙田世居、龙湾世居、盘龙世居等17座客家围屋。与福建土楼和梅州围龙屋不同,客家围屋在布局上更加方正,在围屋材料的选取上,更是为了适应深圳滨海地区海风潮湿的特点,多采用三合土与砖结合,或就地取材,利用蚝灰。客家围屋内部以小院为单元,独立成套,增加了各个小家庭的私密性。客家围屋保留了较多的民族、家族演变信息和人文发展元素,被誉为“夯土的史书”和“客家建筑的活化石”。
 
坑梓黄氏——围堡里的岁月长歌。提到客家围屋,那不得不提先后建了30余座大型客家围堡的坪山客家大族——坑梓黄氏。坑梓黄氏一世始祖黄朝轩(1586—1656)为行医之人,祖籍梅州兴宁。明末战乱,黄朝轩携兄弟在乱世中漂泊,途居惠州归善县白马碗窑,随后又辗转至坪山高寨子,最终在江边村(今坪山江岭社区)扎根。黄氏族谱载有祖训家规16条,从忠君孝亲到睦邻友爱,从勤俭持家到戒赌戒淫,黄氏族人一直承袭祖训家规,崇文重教,兴办书塾振家声。从黄氏的围堡建筑看,几乎只要有一座围堡就有一所私塾供族人子弟读书。据记载,黄氏家族人才辈出,三世祖黄玉辉为直隶颍州司马,七世祖黄奕宽诰封正五品奉政大夫,八世祖黄世捐官,封直隶州分州州同加二级……经过400余年的繁衍,其后裔子孙已达万余人。黄氏家族开创事业、建设家园的历史,也是特区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勤恳耕读,广置田园,发展经济,沿着阿婆叫沥河先后建了30余座大型客家围堡,成为当地望族。
 
龙田世居——“织补”文化脉络,穿越百年的历史记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座近200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就这么“隐”在闹市中,走进这里,仿佛开启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龙田世居属于客家城堡式围楼建筑,位于深圳市坪山区龙田街道龙田社区田段心居民小组,由黄氏六世祖黄淑才(1786—1840)及后人历经30多年修建而成,是我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围屋之一。据坑梓黄氏族谱记载,“田段心”的建村始祖是黄氏六世祖黄淑才,字奇纬,奇纬公尊师重道,深明礼仪,18岁捐国学,勤俭创业,承先启后,长发其祥,始随祖辈居新乔世居,后因人口渐增,拥挤不堪,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家迁往阿妈湖(现龙田田段心)创龙田世居。龙田世居整体建筑坐南朝北,面积约99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该围屋风格有别于坑梓黄氏其他围屋,为方形格局,三面环水,另一面是高大的围墙,半圆形的河岸与外墙构成“龟背状”图案,整座围屋四周壁立、高不可攀。四角及北面正中设有四层楼高的炮楼,炮楼间连以跑马廊,整座围楼防守严密,易守难攻,又兼具了居住的舒适性,充分显示出客家围屋的传统特色。围屋四周的花园曲径通幽,是典型的岭南客家式的地主庄园。围屋内居住的人口最多时曾超160人,至今“坑梓黄”已传宗接代至十六世,后裔人丁兴旺,由老坑开拓发展至秀新、龙田、金沙、沙田、坪山、龙岗、惠阳和广西等地,并开枝散叶于世界各地。每逢春节、清明等节日,这里都会举行黄氏宗亲的家族纪念活动,旅居在外的黄氏宗亲都会来到龙田世居,祭祀黄氏先祖。2002年,龙田世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田世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