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人文轮廓: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龙田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坪山)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0 人已围观
盘龙世居——客家古韵的现代回响。置身于盘龙世居,“零距离”感受古朴的民风,多彩的非遗文化,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体验着文化产品为现代生活带来“活色生香”的艺术享受。盘龙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区龙田街道老坑社区老坑居民小组盘龙路69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黄氏八世祖黄世福,迁移至坑梓盘古石修建,为清朝传统四角楼客家围屋,是坪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其坐西北朝东南,面宽57米,进深31.2米,占地面积约1780平方米,由三堂两横四角楼、禾坪和月池等部分组成。围屋为砖木结构,夯土墙,木架梁,小青瓦顶。进入大门后即为下堂屋,两侧为横屋,有天井相隔,保留了兴梅地区四角楼的建筑形式,这在深圳四角楼中较为罕见。其堂屋内屏风和封檐板上的木雕精美绝伦,亦为其他围楼中所罕见,在坪山客家围屋群中具有代表性。此外,盘龙世居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格局及小幅精美壁画,壁画分布在中堂及川堂回廊的南北两壁,图样清晰,人物传神,表现了古人对家业兴旺、生活幸福的憧憬,生动地再现了客家的世俗风情,是研究客家文化的珍贵资料。
2021年,盘龙世居以全新的身份“出道”,被活化利用为龙田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内设围棋、阅读、书画活动、客家风俗展示等功能室,常设丁彦国艺术工作室等4个名家工作室,驻地创作艺术家19人,用书法、油画、雕塑、篆刻等艺术形式打造新客家文化聚集地。非遗文创市集作为盘龙世居非遗文化演出季系列活动之一,以世居为基础,将非遗文化、夜间消费、创意手作等有机结合,文化艺术与城市烟火气息相互交织,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逛可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手工绘画宣纸扇、陶艺手工杯碗、纸雕灯等数十种非遗文创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打卡”、体验互动。市集的另一边,居民享受着难得的休憩时光,或围在摊位前寻觅美食,或在布艺、陶艺、绘画等手工DIY前开始自己的创作,或驻足欣赏乐队的精彩表演……灯火璀璨,世居内熙熙攘攘。

▲盘龙世居
麒麟献瑞,迎祥纳福。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龙田街道舞麒麟有1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麒麟队解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舞麒麟时有恢复,但一直没形成规模。2017年,龙湾麒麟队正式成立,有队员30余人,最小的队员只有六七岁。龙湾麒麟队沿袭的是客家麒麟舞的特征,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融合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也是客家人南迁的见证。龙湾麒麟队在逢年过节祭祖时,都会舞麒麟,以此寄望家族兴旺,国泰民安。
麒麟分为头套和尾套,二者统称麒麟套,表演时,麒麟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龙湾麒麟队表演用的麒麟套一般从头到脚有四五米长,舞动立起时高大雄壮,虎虎生威,气贯长虹。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之一,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的远古的中华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龙湾麒麟队,这支曾斩获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创新组金奖的广东麒麟队新晋“网红”,向来对居民展示出崇尚礼义、谦让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寄托了客家人的精神信仰。

▲龙湾麒麟舞
2021年,盘龙世居以全新的身份“出道”,被活化利用为龙田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内设围棋、阅读、书画活动、客家风俗展示等功能室,常设丁彦国艺术工作室等4个名家工作室,驻地创作艺术家19人,用书法、油画、雕塑、篆刻等艺术形式打造新客家文化聚集地。非遗文创市集作为盘龙世居非遗文化演出季系列活动之一,以世居为基础,将非遗文化、夜间消费、创意手作等有机结合,文化艺术与城市烟火气息相互交织,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逛可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手工绘画宣纸扇、陶艺手工杯碗、纸雕灯等数十种非遗文创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打卡”、体验互动。市集的另一边,居民享受着难得的休憩时光,或围在摊位前寻觅美食,或在布艺、陶艺、绘画等手工DIY前开始自己的创作,或驻足欣赏乐队的精彩表演……灯火璀璨,世居内熙熙攘攘。

▲盘龙世居
麒麟献瑞,迎祥纳福。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龙田街道舞麒麟有1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麒麟队解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舞麒麟时有恢复,但一直没形成规模。2017年,龙湾麒麟队正式成立,有队员30余人,最小的队员只有六七岁。龙湾麒麟队沿袭的是客家麒麟舞的特征,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融合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也是客家人南迁的见证。龙湾麒麟队在逢年过节祭祖时,都会舞麒麟,以此寄望家族兴旺,国泰民安。
麒麟分为头套和尾套,二者统称麒麟套,表演时,麒麟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龙湾麒麟队表演用的麒麟套一般从头到脚有四五米长,舞动立起时高大雄壮,虎虎生威,气贯长虹。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之一,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的远古的中华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龙湾麒麟队,这支曾斩获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创新组金奖的广东麒麟队新晋“网红”,向来对居民展示出崇尚礼义、谦让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寄托了客家人的精神信仰。

▲龙湾麒麟舞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