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岁月沉淀的人文画卷(坑梓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坪山)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0 人已围观
源远流长的大姓“坑梓黄”。坑梓黄姓为客家姓氏的一大分支,黄姓是坑梓原住民第一大姓,自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坑梓黄”也已被写入深圳地方志。黄氏家族人才辈出,“坑梓黄”第七世祖黄奕宽,是“万兴号”创始人,善于经商、勇于拓业的他,在制糖、榨油等行业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购田地、置房屋、开商铺,创万兴号世居“新屋仔”,兴办“书黄下”私塾,开创了一段广东滨海客家的非凡创业传奇。
红红火火的坑梓腰鼓。一鼓一舞,一震一擂,铿锵的鼓点,叩击出喜气洋洋……在坑梓街道的影剧院广场,坑梓腰鼓队的队员们时而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时而轻敲慢打、柔和灵巧,将西北高原的粗犷与客家风情巧妙糅合。坑梓腰鼓为何传承了安塞腰鼓的魅力与韵味?其实,这源于一段美好的故事。1995年,原坑梓镇与革命老区陕西省安塞县结成“一帮一”扶贫对口单位,并借此机会引入了闻名中外的安塞腰鼓,作为发扬传统文化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新兴项目。1996年7月,坑梓腰鼓队成立,在承袭安塞腰鼓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方的地域特色,对其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改造,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坑梓腰鼓。安塞腰鼓只有鼓点和唢呐,坑梓腰鼓则予以改良,使之更加舞蹈化、艺术化;坑梓腰鼓中融入了南方的细腻、秀美与婉约风格,有别于安塞腰鼓队员多为西北大汉、年龄不等的情况,坑梓腰鼓队员以年轻女性居多;坑梓腰鼓队设计了“凤凰展翅”“鲤鱼跳龙门”“四步三望”“闪腰鼓”等鼓点动作,编排出独创的腰鼓教材,创造出一种具有坑梓特色的新型腰鼓表演形式。坑梓腰鼓始于爱心之行,从引进到普及,从复制到培育,从传承到创新,经过厚重积淀终于开花结果,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群众性文娱活动。
▲坑梓腰鼓
大气磅礴的新村麒麟舞。麒麟舞是客家传统舞蹈,距今有45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结婚乔迁等喜事,坑梓的客家人都会请来麒麟队,热热闹闹地“舞”一番。2013年,麒麟舞(坪山麒麟舞)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坑梓街道秀新社区的新村麒麟舞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新村麒麟舞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麒麟舞技代代相传,传承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表演。新村麒麟队把麒麟与腰鼓结合起来,创作了《麒麟腰鼓竞风流》。在音乐和套路上创新编排,既有腰鼓队员跟麒麟之间的互动,又有麒麟之间的相互“伴舞”,把麒麟的灵气和腰鼓的浩气融为一体,形成了创意独特的风格。经过不断提升,新村麒麟队的麒麟舞表演已发展成驰名广东的文化品牌,曾多次参加省、市、区展演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村麒麟舞
独具客家建筑特色的新乔世居。新乔世居,又称新乔围,为深圳市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这些独特的客家建筑,就像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讲述着客家人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后,在坑梓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的故事。新乔世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坑梓黄”三世祖黄振宗(号昂燕公)创建,为三堂三开间三进布局,占地面积约8265平方米。建筑群包括半月池、禾坪、前排屋、前天街、三进宗祠、后排屋、后枕、后围龙,以及中部高出围龙屋的望楼,中轴线左右护以四组横屋和四角楼。整个建筑用三合土夯筑,间用石料,且从前到后依次升高。围堡正门前有禾坪,左右转斗门、照墙和半月形池塘。前围开三门,正门楼内建有四柱三间式牌坊,歇山顶,船形脊。牌坊正中开拱券门,门上正面额书“霄峰拱会”,背面刻“戬谷罄宜”。最大堂横屋前有天街与前围相隔,祖祠在中轴线上。新乔世居珍藏着黄氏十世祖黄天榆作为清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第51名举人的“文魁”“恩贡”等牌匾。其中,“文魁”二字系当时的兵部尚书曾国荃所题,牌匾两侧写有峭山公遣子诗21首。
▲新乔世居
红红火火的坑梓腰鼓。一鼓一舞,一震一擂,铿锵的鼓点,叩击出喜气洋洋……在坑梓街道的影剧院广场,坑梓腰鼓队的队员们时而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时而轻敲慢打、柔和灵巧,将西北高原的粗犷与客家风情巧妙糅合。坑梓腰鼓为何传承了安塞腰鼓的魅力与韵味?其实,这源于一段美好的故事。1995年,原坑梓镇与革命老区陕西省安塞县结成“一帮一”扶贫对口单位,并借此机会引入了闻名中外的安塞腰鼓,作为发扬传统文化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新兴项目。1996年7月,坑梓腰鼓队成立,在承袭安塞腰鼓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方的地域特色,对其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改造,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坑梓腰鼓。安塞腰鼓只有鼓点和唢呐,坑梓腰鼓则予以改良,使之更加舞蹈化、艺术化;坑梓腰鼓中融入了南方的细腻、秀美与婉约风格,有别于安塞腰鼓队员多为西北大汉、年龄不等的情况,坑梓腰鼓队员以年轻女性居多;坑梓腰鼓队设计了“凤凰展翅”“鲤鱼跳龙门”“四步三望”“闪腰鼓”等鼓点动作,编排出独创的腰鼓教材,创造出一种具有坑梓特色的新型腰鼓表演形式。坑梓腰鼓始于爱心之行,从引进到普及,从复制到培育,从传承到创新,经过厚重积淀终于开花结果,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群众性文娱活动。
▲坑梓腰鼓
大气磅礴的新村麒麟舞。麒麟舞是客家传统舞蹈,距今有45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结婚乔迁等喜事,坑梓的客家人都会请来麒麟队,热热闹闹地“舞”一番。2013年,麒麟舞(坪山麒麟舞)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坑梓街道秀新社区的新村麒麟舞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新村麒麟舞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麒麟舞技代代相传,传承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表演。新村麒麟队把麒麟与腰鼓结合起来,创作了《麒麟腰鼓竞风流》。在音乐和套路上创新编排,既有腰鼓队员跟麒麟之间的互动,又有麒麟之间的相互“伴舞”,把麒麟的灵气和腰鼓的浩气融为一体,形成了创意独特的风格。经过不断提升,新村麒麟队的麒麟舞表演已发展成驰名广东的文化品牌,曾多次参加省、市、区展演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村麒麟舞
独具客家建筑特色的新乔世居。新乔世居,又称新乔围,为深圳市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这些独特的客家建筑,就像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讲述着客家人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后,在坑梓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的故事。新乔世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坑梓黄”三世祖黄振宗(号昂燕公)创建,为三堂三开间三进布局,占地面积约8265平方米。建筑群包括半月池、禾坪、前排屋、前天街、三进宗祠、后排屋、后枕、后围龙,以及中部高出围龙屋的望楼,中轴线左右护以四组横屋和四角楼。整个建筑用三合土夯筑,间用石料,且从前到后依次升高。围堡正门前有禾坪,左右转斗门、照墙和半月形池塘。前围开三门,正门楼内建有四柱三间式牌坊,歇山顶,船形脊。牌坊正中开拱券门,门上正面额书“霄峰拱会”,背面刻“戬谷罄宜”。最大堂横屋前有天街与前围相隔,祖祠在中轴线上。新乔世居珍藏着黄氏十世祖黄天榆作为清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第51名举人的“文魁”“恩贡”等牌匾。其中,“文魁”二字系当时的兵部尚书曾国荃所题,牌匾两侧写有峭山公遣子诗21首。
▲新乔世居
很赞哦! ( )
上一篇:客家古韵,文脉源长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