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客家古韵,文脉源长(坪山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坪山)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0 人已围观
客家人有句俗语:“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坪山的山不算高,却也吸引了明清时期南迁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落脚安家、耕种繁衍。如今,多少岁月过去了,他乡早已成为故乡,这里已经成为客家人的陶然乐土。一座座客家围屋,见证着客家人艰苦开拓、创建家园的过往光阴,一种种手艺、习俗、饮食,记录着客家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密码。
丰田世居——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客家人群聚群居、寻求安稳、创造幸福的见证。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丰田世居,就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为坪山黄氏六世祖黄维珍创建。客家民居讲究背山面水,丰田世居背靠猪牯岭,前面有一汪半月形碧池,既可提供生活用水,也能起到放养鱼虾、美化环境、蓄水防火等作用。世居正门为三间式牌楼,门额上方有清嘉庆四年书的“丰田世居”匾额,门楼后有四柱三间式牌坊,其后为前天街,过前天街后到达三进祠堂,前堂宽三间,中堂宽五间,后堂供奉黄氏列祖的牌位和神龛。天井两侧有两排横屋。围屋四角筑有炮楼,墙顶有巡道与炮楼连接,墙上有哨口和枪眼,与炮楼共同构成围屋的安全防御体系。丰田世居内最多时曾住了700人左右。200多年的岁月流过,曾经热闹辉煌的世居,现如同一位看尽世间百态的长者,默默矗立在城市一隅。
文武帝宫——客家文化的记忆沉淀。墟市本为名利之所,人口众多,车马喧闹,宜建庙宇使追名逐利者安定下来,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让人心有所敬畏,精神有所寄托。在坪山街道东胜街66号,坐落着一座墙体黑白、墙面斑驳的建筑,屋顶雕梁画栋,依稀可感觉到当年的雄伟,这就是建于清代中晚期,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文武帝宫,也是深圳保存最完整的文武帝宫。该建筑占地约254平方米,砖木结构,尖山式灰瓦顶,由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殿门额石匾镌刻“文武帝宫”四个大字,中殿有方形石柱,后殿分上下两层,当年分别供奉着武帝关公和文帝文昌君的塑像。1938年,坪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于文武帝宫前广场建起“七七纪念亭”。1944年1月,坪山抗日军民在文武帝宫前广场隆重集会,庆祝东江纵队成立。此后,这里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史变迁中,这座古老的建筑历经学校、乡政府驻地和粮站等多种角色变换。如今经过修缮维护和活化利用的文武帝宫,已经拥有了崭新的身份——坪山城市书房暨坪山图书馆·客家特藏馆。在喧嚣的闹市中推开一扇木门,温暖的灯光洒满房间,琳琅满目的书籍在灯光下折射出金黄的光芒,浓浓的文化气息唤醒了坪山人的乡情记忆。
▲文武帝宫内部
坪山麒麟舞——客家祈福民俗的百年传承。客家麒麟舞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孔子诞生之日,有麒麟口含玉书送至孔子床前,孔子得此玉书后成为圣人,教化子弟。客家人崇文重教,因此将麒麟视为播撒文明的圣兽而加以崇拜,舞麒麟祈福也成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坪山麒麟舞源于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民国时期传入坪山,是在螳螂拳功法基础上,根据农民们在四季生活和劳作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创编而成。套路舞法兼具南北两派麒麟之长,外呈刚劲、庄严、细腻、灵活的风格特点,内合儒道、周易、阴阳八卦、五行运行原理,讲究内外兼修,化于形而敛于内。坪山麒麟舞整套表演分为头段、尾段、武术及拳术表演3个部分,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随着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等音乐曲调,分别呈现乡村中12个月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由此而延伸出麒麟形象及状态,或腾空高飞,或低头含笑,或摇头摆尾,情态逼真,场面壮观,既极具观赏性,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坪山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坪山麒麟舞
客家黄酒——客家酒文化中的绝对“主角”。喝黄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喜宴寿宴、逢年过节,则更需要拿黄酒来款待宾朋,推杯换盏间,既活跃气氛、增进情感,又滋补健身、暖胃养人。客家女性生完孩子坐月子时,都会用黄酒煮鸡、蛋等食物来滋补身体。作为客家“酒文化”中的绝对“主角”,客家黄酒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酿造客家黄酒,须选用上好的糯米,清洗杂质后浸泡至手指能捻碎,沥干倒入饭甑(或蒸锅)轻轻抹平,用木棍均匀打透气孔,先用大火加热,煮沸上汽后保持文火加热约90分钟,确保糯米熟而不糊。将蒸好的糯米起锅摊开冷却,均匀撒入酒曲(或酒饼),翻拌均匀后再次撒入、翻拌。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陶坛中,用手拍实,在中央挖一个直通坛底部的饭窝,密封酒坛并用稻草、棉衣等物品包裹,放置两三个月,发酵充分后压榨分离酒汁和酒糟,酒汁密封放置半年。简简单单的糯米,依靠着客家人勤劳的双手,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便转化成了最为醇厚的客家黄酒。
丰田世居——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客家人群聚群居、寻求安稳、创造幸福的见证。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丰田世居,就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为坪山黄氏六世祖黄维珍创建。客家民居讲究背山面水,丰田世居背靠猪牯岭,前面有一汪半月形碧池,既可提供生活用水,也能起到放养鱼虾、美化环境、蓄水防火等作用。世居正门为三间式牌楼,门额上方有清嘉庆四年书的“丰田世居”匾额,门楼后有四柱三间式牌坊,其后为前天街,过前天街后到达三进祠堂,前堂宽三间,中堂宽五间,后堂供奉黄氏列祖的牌位和神龛。天井两侧有两排横屋。围屋四角筑有炮楼,墙顶有巡道与炮楼连接,墙上有哨口和枪眼,与炮楼共同构成围屋的安全防御体系。丰田世居内最多时曾住了700人左右。200多年的岁月流过,曾经热闹辉煌的世居,现如同一位看尽世间百态的长者,默默矗立在城市一隅。
文武帝宫——客家文化的记忆沉淀。墟市本为名利之所,人口众多,车马喧闹,宜建庙宇使追名逐利者安定下来,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让人心有所敬畏,精神有所寄托。在坪山街道东胜街66号,坐落着一座墙体黑白、墙面斑驳的建筑,屋顶雕梁画栋,依稀可感觉到当年的雄伟,这就是建于清代中晚期,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文武帝宫,也是深圳保存最完整的文武帝宫。该建筑占地约254平方米,砖木结构,尖山式灰瓦顶,由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殿门额石匾镌刻“文武帝宫”四个大字,中殿有方形石柱,后殿分上下两层,当年分别供奉着武帝关公和文帝文昌君的塑像。1938年,坪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于文武帝宫前广场建起“七七纪念亭”。1944年1月,坪山抗日军民在文武帝宫前广场隆重集会,庆祝东江纵队成立。此后,这里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史变迁中,这座古老的建筑历经学校、乡政府驻地和粮站等多种角色变换。如今经过修缮维护和活化利用的文武帝宫,已经拥有了崭新的身份——坪山城市书房暨坪山图书馆·客家特藏馆。在喧嚣的闹市中推开一扇木门,温暖的灯光洒满房间,琳琅满目的书籍在灯光下折射出金黄的光芒,浓浓的文化气息唤醒了坪山人的乡情记忆。
▲文武帝宫内部
坪山麒麟舞——客家祈福民俗的百年传承。客家麒麟舞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孔子诞生之日,有麒麟口含玉书送至孔子床前,孔子得此玉书后成为圣人,教化子弟。客家人崇文重教,因此将麒麟视为播撒文明的圣兽而加以崇拜,舞麒麟祈福也成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坪山麒麟舞源于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民国时期传入坪山,是在螳螂拳功法基础上,根据农民们在四季生活和劳作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创编而成。套路舞法兼具南北两派麒麟之长,外呈刚劲、庄严、细腻、灵活的风格特点,内合儒道、周易、阴阳八卦、五行运行原理,讲究内外兼修,化于形而敛于内。坪山麒麟舞整套表演分为头段、尾段、武术及拳术表演3个部分,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随着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等音乐曲调,分别呈现乡村中12个月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由此而延伸出麒麟形象及状态,或腾空高飞,或低头含笑,或摇头摆尾,情态逼真,场面壮观,既极具观赏性,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坪山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坪山麒麟舞
客家黄酒——客家酒文化中的绝对“主角”。喝黄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喜宴寿宴、逢年过节,则更需要拿黄酒来款待宾朋,推杯换盏间,既活跃气氛、增进情感,又滋补健身、暖胃养人。客家女性生完孩子坐月子时,都会用黄酒煮鸡、蛋等食物来滋补身体。作为客家“酒文化”中的绝对“主角”,客家黄酒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酿造客家黄酒,须选用上好的糯米,清洗杂质后浸泡至手指能捻碎,沥干倒入饭甑(或蒸锅)轻轻抹平,用木棍均匀打透气孔,先用大火加热,煮沸上汽后保持文火加热约90分钟,确保糯米熟而不糊。将蒸好的糯米起锅摊开冷却,均匀撒入酒曲(或酒饼),翻拌均匀后再次撒入、翻拌。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陶坛中,用手拍实,在中央挖一个直通坛底部的饭窝,密封酒坛并用稻草、棉衣等物品包裹,放置两三个月,发酵充分后压榨分离酒汁和酒糟,酒汁密封放置半年。简简单单的糯米,依靠着客家人勤劳的双手,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便转化成了最为醇厚的客家黄酒。
很赞哦! ( )
上一篇:红色故里,东纵摇篮(坪山街道)
下一篇:岁月沉淀的人文画卷(坑梓街道)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