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蛇口街道:美食成趣、人文成景的烟火风韵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南山) 责任编辑:manman 2024-12-31 人已围观
有人说,蛇口就像一个慢生活基地,给都市人以慰藉。在这座“慢城”里,你可以暂时告别都市的喧嚣与忙碌,放慢脚步,在街头巷尾间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闲适。从地道的老字号美食到不断蝶变的城中村,再到别具特色的文化节日,蛇口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记忆、关于文化的动人故事。
老字号美食,唤醒味蕾记忆。在社交媒体小红书和抖音上,蛇口诱人的宝藏美食被一次次分享,一次次点赞。在蛇口市场附近,嘉华小吃店以其特色的粽子和煲仔饭吸引了众多食客。一眼望去,店前摆放着糯米、馅料以及翠绿的粽叶,彰显着店铺对新鲜食材的讲究,小吃店坚持现做现吃,确保每一个粽子都饱含匠心与真材实料。不论是经典肉馅还是别具一格的海鲜馅,每一款粽子的馅料都分量十足,让人大呼过瘾。坐落于蛇口新街的百草堂祖传凉茶铺,除了招牌凉茶外,那 100 多种糖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垂涎的杨枝甘露,以新鲜芒果和椰奶制成,满满一碗,分量十足,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即使需要排队到凌晨,他们也乐在其中。蛇口还有许多被全网转发、点赞的老店,比如百草堂旁边的杭州昌记小笼包、康乐鱼仔档、益坊鹅品、揭阳老五粿条汤等,共同组成了当前最为火热的“蛇口道”美食一条街,在蛇口人的味蕾上写满了家的味道。在蛇口 看 着 海 景, 吹 着 海风,吃着海鲜,听着海浪 声、 叫 卖 声、 吆 喝声,给人“松弛感”和“市 井 气”, 可 以 让 人放慢脚步,感受诗意的慢生活。
▲蛇口老字号美食 ——特色粽子
村落风情,绘就人文画卷。即便繁华如深圳,也可以找到很多传统“老村落”,作为“含村量”极高的蛇口,多个社区都以原来的村落命名,意味着传统与现代交织得尤为紧密。
湾厦是蛇口最早的古村落之一。明万历年间,立村鼻祖樊宜兰从新安县涌头乡(今宝安区西乡)迁徙至蛇口,成为蛇口最早的定居者之一。因村落位于深圳湾最南端,得名“湾下”,后来更名为湾厦村。海湾与湾厦原是同一个村,后来湾厦村分为农业队(农业互助组)和蚝业队(蚝业互助组)。1959 年,以蚝业生产为主的湾厦村村民划分出海湾生产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湾厦村村民还是归属湾厦生产队,海湾、湾厦从此成为兄弟村。海湾之名,是因祖辈吃海,又系湾厦村析出,故名海湾。渔一村、渔二村的名字,源自当年蛇口公社的渔一大队、渔二大队。南水村先民在大南山脚下搭建田寮仔(茅棚)栖身,而田寮仔位居溪水之南,取名南水。1979 年,大铲岛全体村民从岛上移居今蛇口街道招商路与花果路交界处的现址,大铲村因大铲岛而得名。
文化节庆,传承历史记忆。蛇口的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具有村落特色的节日。“开丁节”是渔二村的一个传统民间习俗,于 2005 年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渔二村的祖先大多源自潮汕海丰,他们将“开丁节”这一习俗带到了这片土地上,开丁即意味着家庭添丁。每年正月十三,渔二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敞开大门,以热情洋溢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而喝“开丁茶”则是“开丁节”的重头戏,居民们走街串巷互送吉祥祝福,想祝福哪一家,就到哪一家去吃“开丁茶”。“开丁茶”传统的做法是将菠菜、芹菜、豌豆等蔬菜炒熟,吃时加爆米花、炒花生米冲入滚热的茶水,拌匀即食。现在,除了传统的菠菜、芹菜、豌豆、花生米外,还增加了冬菇、木耳、粉丝、腊肉、鱿鱼、虾米、干贝和芝麻等十几种食材,用蒸、煮、炒等烹饪方式做熟后拌在一起,并熬制鲜美的肉汤代替原来的茶水。凡来客,盛一碗菜肴,加入肉汤,便成了鲜美的“开丁茶”,任由客人随意添加,大快朵颐,有人连吃九碗还没尽兴。
▲渔二村“开丁节”
除了“开丁节”,蛇口还有许多节日都非常有特色。被列入南山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南水村“姊妹节”,每年 12 月 25 日,外嫁女回“娘家”和本村姊妹欢聚一堂,唱客家山歌、共食大盆菜。海湾村的蚝文化节,当天早上 5 点,村民就开始准备蚝美食,采用最新鲜的生蚝,撬掉一扇蚝壳,将蚝肉稍微冲洗一下,放在火炭上,“嗞啦”一声,鲜味扑鼻,舀入蒜蓉,撒上小米辣和香葱碎,不到 5 分钟,气泡不断涌出,就能享受到蒜蓉炭烧生蚝的美味。海湾村民还用唱蚝、说蚝、品蚝等多种形式,让原住民重温昔日的养蚝岁月,也让新居民认识到海湾村历久弥新的蚝文化。
很赞哦! ( )
下一篇:演艺高地、文艺地标的未来风尚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