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逃港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5 人已围观


李富林看着一组组数据,进村时又看到异常萧条的景象,内心很是吃惊,脊背一阵发凉。他从 1959 年 7 月出任宝安县委第一书记开始,便不断遇到群众偷渡外流的事情,但前面几年,至多也就是两千人,眼下这种几万人规模的“大兵团”外流,还是头一回遇见。

李富林心想,群众偷渡逃港,纵然有多种原因,但我们的边境政策太“左”,肯定是重要的一条。

然而,他的看法没被接受。三万人集体逃港后,国内舆论界一齐发声,将这场风潮定性为“美蒋特务策反边民大逃亡”。广东省公安厅负责人和宝安县委第一书记李富林都挨了批评。他们违心检讨后,特意邀请了《人民日报》军事记者连云山来宝安调研,了解真实情况。

这年秋天,连云山沿大鹏湾到蛇口一带走访。沿途一百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跑光了,留下来的全是村干部和跑不动的老人。为了调查逃港者的真实状况,连云山还带上宝安县颁发的“耕作证”,从耕作口进入香港,在九龙半岛和新界寻寻觅觅,考察了几天。

回到宝安后,他心情格外沉重,顾不上连日奔波的疲乏,就着暗淡灯光一口气写了 4 篇内参报告。第一篇是谈香港富裕的情况。第二篇说大逃港的深层原因。在第三篇中,他冒着天大的干系,谈了自己的一个大胆设想:要从根本上杜绝再次发生边境逃亡,可以从沙头角到蛇口,包括深圳纵深 100 里的地带,设立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特殊政策区,或叫边境特区。让这里退回初级社和互助组的水平,甚至单干也行,同时允许自由贸易,免税,废除一切票证,不搞统购统销。第四篇紧跟第三篇而出,他说,如果不按设想去做,这一带局面可能如何发展,文中列出了充分的理由及根据。

连云山带着这厚实的内参告别宝安,回到北京。内参很快被郑重呈送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手中,邓小平又送转中央政治局各位委员参阅。碍于当时的形势,再没了下文。

连云山的预测没有错。从 1963 年开始,到 1976 年“文革”结束,宝安上万人规模的偷渡暂时中止,但成百上千的偷渡一直没有停歇过,逃过去人数最少的 1966 年,也有 187 人。偷渡问题似乎成了摆脱不了的顽疾。

1973 年,梧桐山边曾是“反偷渡的红旗村”的西坑村,多数青壮年包括反外逃的积极分子、民兵和干部,竟也一夜之间都消失了,逃去了香港。村里一个 8 岁的男孩,成为留下来的“男人”里年纪最大的。年底统计,宝安一年有 4311 人出逃,成功跑到对岸者为 2702 人。非常时刻,广东省委任命惠阳地委副书记方苞兼任宝安县委书记,要求尽快到任。

这天,方苞被惠阳地委书记叫到办公室。进门前,他以为书记会说些祝贺的话,没想到进了门,书记的脸色一直很严肃,递过一杯热茶,说,宝安非法越境外流问题长期解决不了,近几年还逐年上升。你长期搞公安工作,又在宝安搞过“四清”,还代理过县委书记,比较熟悉边境情况,省委才决定让你去宝安兼任县委书记。顿了顿,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你去了宝安后,要把生产搞上去,把偷渡降下来。

方苞感觉肩上的压力又添加了几分,但畏难不是他的个性,身子不自觉一挺,郑重地说,争取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上任后,一边开展“基本路线教育”运动,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一边埋头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年,全县粮食平均每亩增产 50 多公斤,集体分配从上年 120 多元上升到 145 元。群众的生活有一定改善,偷渡人数缓缓降了下来。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