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圳速度”的起点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09-10 人已围观

罗湖区嘉宾路与人民路交会处,有一座21层高的楼房,在现代高楼环绕之中显得那样老旧。这就是国际商业大厦,也是“深圳速度”的起点。有人说,正是国商大厦创造的五天一层楼建设速度,才激发出后来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1981年,深圳市委决定在罗湖建立一栋高楼,以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办法是政府出地,外商出资。依照计划经济的惯例,大厦由主管部门指定交给一家省国营建筑公司承建。
 
工程推进很不顺利。首先是造价,该公司提出每平方米造价需要500元,过了两天又改口需要550元,没过几天再次提高至580元。不到一个星期涨价三次,还要求提供基建材料的供应指标,以及钢筋、木材和其他特殊材料。工地闲了近两个月,青草长得淹没了膝盖,还不见施工队进场。
 
市委急了,开会研究。当时蛇口已有打破大锅饭,实行承包制的尝试,于是决定公开招标,并实施重奖重罚—工期提前一天奖励港币1万元,耽误一天则罚款港币1万元。这一举动,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建筑工程公开招标之先河。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市场上引起极大的轰动,包括港商在内的十余家建筑公司前来竞标。最终,中国一冶以“每平方米398元的造价,工期一年半”的报价胜出。
 
中标了,一冶“压力山大”。尽管从国外引进两台百米附墙吊和混凝土输送泵等先进施工机械,工程进度仍十分缓慢,算下来,两年也完不成建设任务,罚款将以百万计。
 
1982年3月1日,一冶破釜沉舟,打破原有施工队建制,实行“四包一奖”,即“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包节约,完成指标有奖”的经济承包责任制。
 
顿时,工地喊起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把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具体落实好,奇迹就诞生了。
 
当月,北楼、东楼的施工队干出了八天一层楼的好成绩。6月达到六天一层楼,最终创下五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纪录。
 
1983年4月,国商大厦提前94天完工,质量全优。副市长罗昌仁向一冶颁发94万港元奖金。
 
1984年1月24日下午4时40分,邓小平同志站在国商大厦顶楼天台,远望四处施工的火热场面,回头对陪同的市委领导说:“都看清楚了。”

很赞哦! ( )

上一篇:文化拓荒记

下一篇:沙头角故事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