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港之根三万年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0 人已围观

2003年春,一位毕业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却没有考过一天古的香港商人黄虎,在海边垂钓时,意外地钓到了深圳香港地区人类活动史的“根”。
 
那一天,酷爱野钓的黄虎翻山越岭来到深圳东部大鹏湾西岸、香港西贡企岭下海的一个无名海滩钓鱼。钓鱼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就在等待鱼儿上钩之时,黄虎偶然抬头,看到不远处沙滩上的几块石头有点奇特。好奇的黄虎放下鱼竿,走近细看:这些石头既不像被海水冲刷得光滑溜圆的卵石,也不像形态各异的山崖滚石。
 
黄虎毕竟是考古学专业毕业的,凭着他的敏感,立即拍了几张石头照片发给他的大学学弟、香港考古学会副主席吴伟鸿鉴别。
 
第二天,吴伟鸿就跟着黄虎重返现场,稍作观察,就知道黄虎发现宝了。“我和黄虎回到这个小海滩,正是退潮的时候。一看,整个海滩上布满相似的、‘有规律’的石头。”多年之后在媒体镜头前回忆当时的场景时,吴伟鸿兴奋之情丝毫不减当年。
 
细细搜索一番后,在海滩旁山崖土层断面上,吴伟鸿又发现了与海滩上石头形制差不多的“锛形器”。
 
吴伟鸿立即带着这些奇怪的石头赶赴广州,向他研究生时期的老师、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镇洪教授求证。
 
仔细观察样本后,张镇洪大喜过望,抓着吴伟鸿的手说,这应该是香港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都从没发现过的原始打击石器。
 
很快,香港考古学会与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在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部门批准和资助后,于2004年底对无名海滩上的叫黄地峒的缓坡进行试掘。这一试就掘出了大新闻。考古队才试掘10平方米,就出土了3000多件石器。现场考古人员凭经验判断,这些石器应该是超过1万年的遗存。
 
听闻消息,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已经半个世纪的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森水教授急忙奔赴香港。在仔细观察了发掘现场和出土石器后,他初步判断,这个黄地峒缓坡是一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制造场。“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2005年3月,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通过光释光测年技术测定,依据地层堆积的岩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黄地峒遗址出土的地层分为两层,下层是更新世晚期的最后阶段,距今3.9万至3.5万年,上层距今7000至6000年。
 
拿到科学测定结果后,张镇洪欣喜若狂,立即给吴伟鸿打电话说,我们的先人在距今3万多年前就已经在香港这片土地上活动了。
 
2005年底至2006年初,考古人员对黄地峒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现场一共清理出了6000多件石器。
 
张森水提出,黄地峒石器在加工工艺和石器组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不仅在香港首次发现,在珠江三角洲甚至东南沿海都是没有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黄地峒遗址的重见天日,一举把深港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3万多年。它的重要性还在于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张森水认为,这样的石器和加工工艺组合不可能仅在香港地区孤立存在,在周边地区寻找它们的“前辈”或“兄弟”“堂兄弟”,将是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黄地峒遗址下层石器和加工工艺组合的考古“寻亲”工作没有任何进展。不但“前辈”“兄弟”“堂兄弟”遍寻不见,就连它们的直系“后辈”也留下了巨大的断层。
 
黄地峒遗址的下层是距今3.9万至3.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上层则直接跳升至距今7000至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间断层的长达3万年左右的时间黑洞,吞噬了所有的历史线索。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小儿时节的古人类,在这片海湾里跣足奔走了莽莽苍苍数千年,却突然“消失”了3万年。黄地峒遗址的地层信息,就像一道来自远古先民的“香港密电”,中间长长一段却已缺失。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此景,不免让此时此地上的后人们浮想联翩、唏嘘万千:在史前的漫漫长夜里,这群远古先民究竟在深港地区经历了怎样漫长而剧烈的沧桑变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沙头角故事

下一篇:关内关外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