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港之根三万年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0 人已围观


距今7000至6000年的黄地峒遗址上层、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则“兄弟”“堂兄弟”众多。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了20多处距今7000至6000年的同时期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带是深港两地合围的大鹏湾沿岸。
 
大鹏湾是个典型的U形海湾,东岸的大鹏半岛和西岸的九龙半岛丘陵起伏,就像一双大手把海湾紧紧地拥在怀里。在台风、海啸频繁造访的南海之畔,这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的亚热带浅海湾,无疑是人类生存的风水宝地。大鹏湾内的东、北、西沿岸又散布着众多小U形湾。这些小U形湾的尽头都是背靠山岭、有溪流下切的台地或斜坡。这样的地形条件,既解决了水源问题,又便于日常的渔猎,也利于躲避恶劣天气、台风海浪的侵袭,自然成了与大自然对抗时,手无寸铁的远古先民的伊甸园。
 
深港两地在大鹏湾沿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遗址,无一不在小U形湾之内。
 
 
早在1933年,在香港大学地理系任教的芬戴礼神父等考古爱好者就在港英政府的资助下,对南丫岛大湾遗址进行了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其试掘调查报告里,罗列了一批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出土陶器。
 
1997年,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启动东湾仔北遗址考古发掘。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也是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首次合作。
 
经专家确认,东湾仔北遗址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区,呈现出中国南方百越族的墓葬特点。出土的20座古墓葬中,有15座保存了古代人体遗骸。在湿热多雨的酸性土壤中,这些距今约4000年前的人骨何以保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人类学家韩康信教授根据解剖学原理,对照人骨比例,将一男一女的头骨进行了复原,让外界首次看到了4000年前香港先民的“真容”:这些人骨属亚洲蒙古人种,同时呈现热带人种特征,昭示了香港和内地文化交流的悠久渊源。
 
深圳地区则于1980—1981年间在大鹏湾东岸和北岸先后发现了咸头岭、大梅沙、小梅沙、大黄沙等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大鹏湾东岸发现的咸头岭遗址。1992年,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在系统考察、研究了咸头岭遗址、出土文物后撰文提出,“咸头岭这类遗存有自己的存在时限,有自己的分布地域,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
 
他开拓性地提出,应以咸头岭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将此前已发掘、研究的环珠江口20多处同时期古文明遗存,包括深圳地区的大梅沙、小梅沙、大黄沙遗址,香港地区的舂坎湾、大湾、蟹地湾,珠海的后沙湾等遗址,命名为“咸头岭文化”。

很赞哦! ( )

上一篇:沙头角故事

下一篇:关内关外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