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涉江浮海,半为招商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2 人已围观

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李鸿章看到,轮船招商是求富的七寸、救民的急所。首先,轮船运输业利润丰厚,以当时长江上第一家外资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为例,从上海至武汉一趟跑下来,就能赚回轮船造价的70%。其次,1871年初华北饥荒,李鸿章急调赈灾粮北上,不料外国商船借机漫天要价,关键时刻被人摆了一道,让他深感掌握航运业的重要性。此外,办船运还能解决社会问题,当时国内传统的平底沙船又小又慢,在大洋船的冲击下,无数沙船业主歇业破产,陷入赤贫,为苟求生计,纷纷沦为海盗水匪。如能发展民族船运业,吸纳这些沙船流民,将有效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李鸿章在复杂时局下游刃有余的“权变”之术,不但保住了洋务派的心血之作“船政”,还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开辟出了一块新天地。
 
1872年12月23日,李鸿章正式向清廷奏呈《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江浙漕粮由》。在这份奏折中,他申明成立招商局的目的是承运漕粮和与洋商分利,同时提出了“官督商办”的体制构想,即商人出资,官府监管,资本照归商人所有,按公司章程管理,盈亏自负,“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候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可以理解为半官半商的股份制企业。它解决了当时的一大难题:官府有权没有钱,民间有钱没有权,将两者融合,即可以互惠互利。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李鸿章又是千里挑一的晚清擅长解决问题的专家兼写奏折的高手,3天后清廷就“准奏”了,12月26日因此成为招商局集团的生日。招商局成立之初,李鸿章从户部借来20万两银子作为启动资金,为表大力支持,他化名“李积善”,入股5万两。
 
1873年1月17日,上海洋泾浜南永安街9号(今中山南二路,近河南路)人头攒动。在今天群楼林立的上海外滩最矮的那幢三层楼里,轮船招商局正式开张。大门口,一面大清官船专用的三角龙旗和一面总理衙门特许使用的行业旗帜—招商局专用的双鱼旗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扬。招商局双鱼旗底色为红,上绣两条相顾游弋的蓝色鲢鱼,寓意招商局轮船在江海中如鱼凭跃、年年富余。它的出场伴随着一连串无可争议的第一: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船运企业。
 
轮船招商局创立后,在晚清四大买办之“三大”—唐廷枢、徐润、郑观应,还有“中国商父”盛宣怀的巧手运作下,迅速组建起了由4艘海轮组成的中国第一支蒸汽动力商业船队。
 
1873年1月,招商局的第一艘轮船“伊敦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7月,开辟天津、镇江、九江、汉口等北洋航线和长江航线。8月初,招商局轮船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辟了中国至日本的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年底,招商局相继开辟了南洋诸岛、美国夏威夷和旧金山、英国伦敦等远洋航线。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1873年招商局成立时仅有4艘轮船,到1876年时增加到了11艘。其间,相继设立了天津、广州、香港等19个分局,从洋人手中抢回了不少市场份额。除开辟近、远洋航线外,招商局还在上海浦东、虹口等地自置码头、栈房,并在沿江、沿海主要港口建设自用码头,设立分局。当时国人运货、出行,多搭乘招商局局轮,“招商局”成为近代中国响当当的民族企业品牌。
 
开业四年后,招商局又成为两个轰动上海滩的重大事件的主角。1877年3月1日,招商局先以222万两白银的价格,一举购并了称霸中国江海十余年的最大外国航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将其船队以及遍布汉口、九江、宁波、天津等地的码头、货栈、洋楼全部纳入囊中,包括在上海首屈一指的金利源码头。这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创造了历史。
 
经此一役,招商局船队增加到30多艘,与英商怡和、太古呈三足鼎立之势,外轮垄断中国江海航运的时代一去不返。《申报》热情洋溢地评论道:“从此国家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帜。”
 
紧接着,招商局又在资本市场和价格竞争中双管齐下,迫使当时声名显赫的英国怡和、太古两家轮船公司,与之签订相对平等的“齐价协议”,大长了蹒跚起步中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志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