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小河弯弯,大有文章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在罗大佑笔下,《东方之珠》里一咏三叹的深圳河是“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俨然是一副小家碧玉、人见人怜的温柔形象。
 
在山河形胜、大河奔流的中国,全长37公里、其中干流长16.1公里、流域面积312.5平方公里的深圳河,确实只能算得上是一条弯弯小河—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截至2011年底,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2.29万多条。
 
从地图上看,深圳河水系是一个相当标准的扇形:干流是扇柄,一系列短促的支流好比是扇骨,一起组成了312.5平方公里的扇面。其中,深圳一侧共187.5平方公里,占60%;香港一侧125平方公里,占40%。
 
深圳河虽小,脾气却很大,娇小玲珑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狂野不羁的心。地方史志的相关描述和近现代的气象记录呈现出来的深圳河,时不时就“波涛汹涌”,动不动就“洪患暴虐”。
 
1949年前散见于地方史志的洪灾记录,以确凿无疑的文字证明了深港地区的洪灾“自古有之”。1990年出版的《深圳市水利志》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深港地区都发生过足以“入史”的大规模洪涝灾害。
 
其中,1660年的这一次洪灾,史籍上只有寥寥数言:“十一月初八,雷电大作,连雨七日七夜乃止。”数百年后的后人阅之,依然不免从心底生起对大自然破坏力的阵阵寒意。
 
1949年至1978年,深圳地区有六次大的洪灾。其中,1964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年份,是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深圳地区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年份。
 
深港地区年降雨量其实并不丰沛。深圳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000毫米,香港约2200毫米,某种意义上甚至可算得上是缺水地区。不过,深港地区的降雨过于集中,夏季7—9月三个月的降雨量就占了全年的80%以上,这无形中加大了洪灾威胁。统计资料显示,在1981—2000年的20年中,深港地区发生于7—9月的洪灾,占全部的71%。
 
更为要命的是,正当深港地区夏季迎来集中降雨时,生成自浩瀚太平洋深处,横扫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台风往往接踵而至,以叠加效应制造出凄风苦雨的极端天气。
 
1997年出版的《宝安县志》称:“据1952—1991年气象资料统计,在此期间影响本县的台风共184次,其中严重影响的61次。”所谓“严重影响”的标准,是指平均风力大于8级、阵风10级、日降雨量大于80毫米。
 
深圳河的“易怒”,还源于它独特的河流构造。深圳河水系呈扇形分布,流程短,比降陡:上游为丘陵山地,草木茂盛,河床多卵石,形势陡峭;中下游为海相沉积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床多细沙。在极端降雨期间,深圳河流域的洪峰流量大,汇流时间短,洪水过程尖而瘦,呈现出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典型特征。往往暴雨后数小时,汹涌的深圳河上游来水即直扑平缓、狭窄的干流河段,在防洪上基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缓冲。
 
香港的官方水文资料中,干脆将深圳河中下游地区界定为“洪泛平原”。
 
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不利因素:海潮。深圳河的河口就在直通伶仃洋的深圳湾东侧,深受河口外深圳湾不规则半日潮的潮汐影响。
 
《深圳市水利志》的总结是,深圳河“河床狭窄、河道弯曲、海潮顶托、洪水宣泄不畅,排泄能力只有二至五年一遇,深圳市区每年遭受1至3次洪水灾害,旧城区及沿河低洼地带15平方公里面积经常受淹”。
 
1989年7月18日,受台风影响,深圳湾海域出现罕见大海潮,南头潮位比历史最高纪录还高出28厘米,海堤决口70多处、1000米长。福田区沿深圳河一带村庄如水围、沙咀、沙尾、石厦等,均遭洪潮侵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