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红色热土:东江纵队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石井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坪山)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0 人已围观
石井街道革命传统源远流长,石井社区围屋前面的一排老房子,曾经是东江纵队的印刷厂,《前进报》及许多革命标语和宣传资料,正是从这里传播出去;金龟社区的坪头岭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建有东江纵队的医疗点和兵工厂;还有水源世居、南中学堂、荫本学校等众多红色历史纪念地。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石井参加东江纵队的战士有77人,有名可查的烈士17名。漫步在石井,不需要特别的游览路线,只要留心那些久经沧桑的老屋,便时时都有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放慢脚步,静心聆听,就能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壮美。
“营救文化名人田心接待站”水源世居。水源世居背靠青山,北望田野,大门青石匾额上阳刻的“水源世居”四个字兼具古韵和气势,格外显眼,匾额旁边则是矿粉彩绘的《鹤鹿同春图》,以及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书画落款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这些字画穿越了几十载风雨岁月,目前仍然保存非常完好。第一任主人叶生华,6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被迫跟着同村人南渡香港讨生活,从打杂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船老大,在南洋行船多年后积累了丰厚财富。1931年,叶生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历时两年建造了这座家宅。抗战时期,这里被称为“游击队员之家”,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经常在这里停留,成为中共党组织的秘密情报交通站。1942年上半年,水源世居成为东江纵队东线营救在香港的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一个重要接待站,先后接待过廖承志、连贯、乔冠华、邹韬奋、茅盾、张友渔以及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等大批文化名人,还有一批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家属,英、美、印等国籍的国际友人近100人。他们由武工队护送,走东线海路,先到达大鹏湾,在沙鱼涌上岸,再到田心短暂停留补给,最后全部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在革命运动洗礼下,世居主人叶生华的独子叶金安也参加了游击队。2021年,水源世居活化利用为东江纵队纪念馆分馆,被列为深圳市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
▲水源世居
南中学堂“巧化”两村干戈为玉帛。南中学堂的建立源于一段奇妙的因缘。20世纪初叶,对面喊村和相邻的树山背村有宿怨,两村村民老死不相往来。当时,两村各有一所学校,秀南中学与培中中学,都已年久失修。为了让两村化干戈为玉帛,1930年,对面喊村的许让成倡议两村共建一所新学校,在他的斡旋下,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的许氏家族达成一致,兴奋的许让成立即聘请香港建筑师设计学校图纸,快马加鞭送到了对面喊村。最终,许让成捐资三分之一,另一个华侨捐赠7亩地,剩下的由两村村民共同筹款。1931年,新学校建成,原来的秀南中学与培中中学便弃用了。新校校名从两所学校中各取一字,命名为“南中学校”。就这样,一所学校团结了两村人。当时,学校落成后还有人赠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两村敦睦干戈化玉帛,一堂明德新民止至善。”南中学堂建筑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广东侨屋风格,办学方式也与传统私塾不同,设置国文、算术、地理、自然、历史、图画、体育等课程,学生人数最多时有300余人,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学校。南中学校历史上留下许多红色印迹。1937年,曾生的同学陈铭炎经曾生介绍到坪山小学(现坪山中心小学)当教师,以职业为掩护从事地下斗争,在南中学校建立田心第一个党支部,许植仁任支部书记,宣传、唤醒群众参加抗日救国保家乡运动。目前,南中学堂已“保护+活化”利用为兼具古典文化内涵与现代实用功能的坪山城市书房,恢复和注入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文化功能。
▲南中学校
“营救文化名人田心接待站”水源世居。水源世居背靠青山,北望田野,大门青石匾额上阳刻的“水源世居”四个字兼具古韵和气势,格外显眼,匾额旁边则是矿粉彩绘的《鹤鹿同春图》,以及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书画落款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这些字画穿越了几十载风雨岁月,目前仍然保存非常完好。第一任主人叶生华,6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被迫跟着同村人南渡香港讨生活,从打杂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船老大,在南洋行船多年后积累了丰厚财富。1931年,叶生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历时两年建造了这座家宅。抗战时期,这里被称为“游击队员之家”,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经常在这里停留,成为中共党组织的秘密情报交通站。1942年上半年,水源世居成为东江纵队东线营救在香港的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一个重要接待站,先后接待过廖承志、连贯、乔冠华、邹韬奋、茅盾、张友渔以及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等大批文化名人,还有一批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家属,英、美、印等国籍的国际友人近100人。他们由武工队护送,走东线海路,先到达大鹏湾,在沙鱼涌上岸,再到田心短暂停留补给,最后全部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在革命运动洗礼下,世居主人叶生华的独子叶金安也参加了游击队。2021年,水源世居活化利用为东江纵队纪念馆分馆,被列为深圳市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
▲水源世居
南中学堂“巧化”两村干戈为玉帛。南中学堂的建立源于一段奇妙的因缘。20世纪初叶,对面喊村和相邻的树山背村有宿怨,两村村民老死不相往来。当时,两村各有一所学校,秀南中学与培中中学,都已年久失修。为了让两村化干戈为玉帛,1930年,对面喊村的许让成倡议两村共建一所新学校,在他的斡旋下,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的许氏家族达成一致,兴奋的许让成立即聘请香港建筑师设计学校图纸,快马加鞭送到了对面喊村。最终,许让成捐资三分之一,另一个华侨捐赠7亩地,剩下的由两村村民共同筹款。1931年,新学校建成,原来的秀南中学与培中中学便弃用了。新校校名从两所学校中各取一字,命名为“南中学校”。就这样,一所学校团结了两村人。当时,学校落成后还有人赠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两村敦睦干戈化玉帛,一堂明德新民止至善。”南中学堂建筑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广东侨屋风格,办学方式也与传统私塾不同,设置国文、算术、地理、自然、历史、图画、体育等课程,学生人数最多时有300余人,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学校。南中学校历史上留下许多红色印迹。1937年,曾生的同学陈铭炎经曾生介绍到坪山小学(现坪山中心小学)当教师,以职业为掩护从事地下斗争,在南中学校建立田心第一个党支部,许植仁任支部书记,宣传、唤醒群众参加抗日救国保家乡运动。目前,南中学堂已“保护+活化”利用为兼具古典文化内涵与现代实用功能的坪山城市书房,恢复和注入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文化功能。
▲南中学校
很赞哦! ( )
上一篇:新桥街道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