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革命岁月铸就了红色马峦:东江纵队的英雄壮举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坪山)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0 人已围观
马峦街道是东江纵队抗日的重要根据地,处处留存和记录着东江纵队的英雄壮举,一直传颂着许多革命先辈的辉煌事迹,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革命旧址,是坪山乃至深圳的一张重要红色名片。
马峦山罗氏大屋——传承革命精神。马峦山罗氏大屋始建于1730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罗氏大屋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尽管岁月已经让它的墙面斑驳,但身临其境,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在历史上,罗氏大屋曾是孙中山领导的“庚子首义”(1900年)后期指挥部,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临时指挥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感谢马峦人民在庚子首义中的贡献,特意在罗氏大屋旁捐资兴建了“强华学校”,并亲笔题写校名,以激励后人为强盛中华而学习。
马峦山罗氏大屋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时刻,也是广东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精彩缩影。如今,罗氏大屋成了游客到马峦山参观的重要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庚子首义”旧址——马峦山罗氏大屋
曾生——东江根据地的英勇缔造者。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1910—1995)是马峦街道江岭社区石灰陂人。1938年10月,日军进犯华南,中共中央决定派人到东江敌后建立根据地。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28岁的曾生以一腔热血主动请缨在东江燃起烽火,先后创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江纵队。1945年8月15日,曾生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华南抗日纵队代表,接受在广东的日军投降。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和中共中央的指示,曾生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党委书记。1947年8月至1949年初,曾生率领两广纵队参加华东战场的豫东、济南、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生先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珠江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生故居——见证革命传奇。曾生故居位于坪山区马峦街道江岭社区石灰陂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这座建筑原为长方形,坐东朝西,有三扇大门供出入,四角各有小楼一座,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炮楼高三层,有灰瓦顶,墙上有铜钱形石枪眼,楼顶前后有封火墙,两边有女儿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炮楼院。
▲曾生故居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1910年12月出生于此。曾生故居不仅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东江纵队司令部办公地之一。故居内部陈列着曾生出生时的床铺及其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曾生故居不仅是坪山区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曾生将军的一生和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2001年6月,曾生故居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杏娣——南粤巾帼、东江纵队的女战士。罗杏娣1930年出生在马峦山上,小时候的艰苦岁月磨砺了她吃苦奋斗的性格。抗日战争期间,罗杏娣积极参与革命事业,为东江纵队递送情报,为受伤游击队员提供医疗帮助。据罗杏娣回忆,当时马峦村参加革命的有14人,其中7人不幸牺牲。1948年,刚满18岁的罗杏娣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地党小组的单线情报联络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罗杏娣摸夜色、赶山路、躲封锁,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情报联络任务,并做好党的方针和政策宣传工作,发动群众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罗杏娣担任马峦乡乡长、首任党支部书记、惠阳县第四区妇联主任等职务。在每个岗位上,罗杏娣都勤勤恳恳,表现突出。她曾说:“因为我是一名党培养的农村干部,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多一些,付出得更多一些。”退休后,罗杏娣仍关心马峦相关建设事务,积极发挥余热为社区和村里各项事务献计献策。如今,已逾90岁高龄的她还经常受邀为辖区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传播宝贵精神,仍在为家乡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马峦山罗氏大屋——传承革命精神。马峦山罗氏大屋始建于1730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罗氏大屋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尽管岁月已经让它的墙面斑驳,但身临其境,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在历史上,罗氏大屋曾是孙中山领导的“庚子首义”(1900年)后期指挥部,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临时指挥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感谢马峦人民在庚子首义中的贡献,特意在罗氏大屋旁捐资兴建了“强华学校”,并亲笔题写校名,以激励后人为强盛中华而学习。
马峦山罗氏大屋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时刻,也是广东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精彩缩影。如今,罗氏大屋成了游客到马峦山参观的重要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庚子首义”旧址——马峦山罗氏大屋
曾生——东江根据地的英勇缔造者。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1910—1995)是马峦街道江岭社区石灰陂人。1938年10月,日军进犯华南,中共中央决定派人到东江敌后建立根据地。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28岁的曾生以一腔热血主动请缨在东江燃起烽火,先后创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江纵队。1945年8月15日,曾生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华南抗日纵队代表,接受在广东的日军投降。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和中共中央的指示,曾生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党委书记。1947年8月至1949年初,曾生率领两广纵队参加华东战场的豫东、济南、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生先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珠江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生故居——见证革命传奇。曾生故居位于坪山区马峦街道江岭社区石灰陂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这座建筑原为长方形,坐东朝西,有三扇大门供出入,四角各有小楼一座,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炮楼高三层,有灰瓦顶,墙上有铜钱形石枪眼,楼顶前后有封火墙,两边有女儿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炮楼院。
▲曾生故居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1910年12月出生于此。曾生故居不仅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东江纵队司令部办公地之一。故居内部陈列着曾生出生时的床铺及其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曾生故居不仅是坪山区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曾生将军的一生和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2001年6月,曾生故居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杏娣——南粤巾帼、东江纵队的女战士。罗杏娣1930年出生在马峦山上,小时候的艰苦岁月磨砺了她吃苦奋斗的性格。抗日战争期间,罗杏娣积极参与革命事业,为东江纵队递送情报,为受伤游击队员提供医疗帮助。据罗杏娣回忆,当时马峦村参加革命的有14人,其中7人不幸牺牲。1948年,刚满18岁的罗杏娣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地党小组的单线情报联络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罗杏娣摸夜色、赶山路、躲封锁,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情报联络任务,并做好党的方针和政策宣传工作,发动群众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罗杏娣担任马峦乡乡长、首任党支部书记、惠阳县第四区妇联主任等职务。在每个岗位上,罗杏娣都勤勤恳恳,表现突出。她曾说:“因为我是一名党培养的农村干部,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多一些,付出得更多一些。”退休后,罗杏娣仍关心马峦相关建设事务,积极发挥余热为社区和村里各项事务献计献策。如今,已逾90岁高龄的她还经常受邀为辖区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传播宝贵精神,仍在为家乡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很赞哦! ( )
下一篇:松岗街道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