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创新型经济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9—1992)

作者:乐正 来源:深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2-12-22 人已围观

深圳经济特区在建立之初,是一个创新资源十分贫乏的城市。 科技方面,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制造等基本 是空白。1979年,深圳全市只有一家年产值70万元的无线电厂。“一 个农机站,两名工程师”,这就是深圳科技的全部家底。金融方面, 深圳1979年仅有中国银行深圳办事处,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深圳支 行等少数网点,而证券、保险则一片空白。物流业方面,只有星星点 点的小渔船码头、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简易冷清的罗湖火车站。文 化方面,因地缘关系,深圳较早受到香港、台湾文化的影响,歌舞、 娱乐成为当时深圳典型的流行文化,但文化产业基本为零。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深圳敏锐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充分把握了中国改革开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转轨的有利时机,利用特区政策大胆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通 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注重产业 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克服人才、大学、科研机构缺乏等不利因素, 营造了一个适于创新型经济和人才聚集、快速成长的“栖息地”和 创业氛围。最为重要的是,一大批极富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和 具有个人奋斗精神的“新深圳人”,使深圳的创新型经济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外向型经济”“高科技”“自主创新”等几个阶段,从 无到有壮大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 四大支柱产业,生物、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 文化创意、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命健康、航空航 天、机器人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制造业四大未来产业,深圳也从南海 之滨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 技、产业创新中心。回顾深圳市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 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深圳创新型经济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9—1992)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 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置深圳市。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 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 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建特区之初,深圳依靠特区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外 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推 动力的知识经济在全球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各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其 全球产业布局的步伐。深圳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之 一,其创新型经济从起步就注定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深圳 的创新型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起步。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 下,深圳抓住国际性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着力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利用特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地位, 大胆进行体制与机制上的创新,营造了一个适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各种国际国内要素资源的快速聚 合,加速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的萌芽和起步。

从1979年深圳建市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阶段为深圳 创新型经济的萌芽和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基 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从1986年开始,深圳经济特区进入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市场取向 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从建立特区之初,深圳就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 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对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 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 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就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 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1986年开始,深圳就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举措是:率先进行国有 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 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 金融市场,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 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机构调 整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 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如蛇口港区、赤湾港区、 盐田港区、新港码头、东角头码头、上步码头等动土兴建,黄田机 场开工建设及航线的开通,包括广深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等在内 的陆路建设的开工。此外,还有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等一 批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深圳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同时为深圳发展现代物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
 
在对外开放方面,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盐 田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 基础设施;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 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 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了一大批内联企业;与中国科 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 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开放妈湾码头、皇岗口岸和沙头 角口岸,深圳机场通航。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 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 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此外,还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深圳速度”这些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理念。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是国内第一个采 用大量贷款建设的工业园区,因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 命”而在国内产生深刻影响。全国当时最高的楼宇深圳市国际贸易 中心大厦开建,大厦共53层,施工中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大面积的滑 模工艺,从第30层开始,平均每三天建一层,速度之快达到了世界一 流水平,并被冠以“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以年均37.4%的速度增长,1979 年深圳生产总值不到2亿元,1983年突破10亿元,1987年突破50亿 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1992年突破300亿 元,达到317.32亿元。1988年4月,据电子工业部发布的数字,深圳电 子产品出口产值7.79亿元,占全国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21.48%,名 列全国各城市之首。1992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百亿美元的 城市,当年出口额120亿美元。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