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全社会的珍珠
作者:朱永新 来源: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 责任编辑:kysia 2023-08-22 人已围观
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术与文化资源的积淀之地,也是学校形象、气质、品位的集中展示之所。
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社会化服务——包括面向中小学校、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服务,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做好社会化服务,本来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因为,高校本身是用纳税人的资金建立和运营的,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理应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同时,通过这样的服务,也有利于开拓信息资源共享、激发社会创新和高校自身的创造。
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在相关问题上明确要求,制定了相关规范。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曾表示,“大学图书馆应该像对待本校师生一样,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日本政府也对国立大学图书馆提出社会用户“不限制身份和目的,可以利用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的要求。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也加快了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做好社会化服务的步伐,如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开放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 2015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1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些都为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学校图书馆开放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虽然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国际惯例和世界趋势,也有法律的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阻力重重,步履艰难。在全国人大讨论公共图书馆法的相关条款时,常委们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而在社交网络的有关讨论中,不赞同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声音竟然占了绝大多数。如《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高校图书馆是否应向社会免费开放,你怎么看?”这条微博之下,获得点赞数位列前十的评论,所表达的均是不支持此种做法的意见。
为了弄清楚包括上述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问题在内的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8 年,受教育部委托,民进中央开展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调研,来自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北京的十多位高校图书馆馆长参与了调研或座谈。调研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在硬件建设、馆藏资源配置、图书采购和资产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在提供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有人对我国“985”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进行了调研,发现除了一家无法打开图书馆网站外,38家高校图书馆中只有12 家提供了关于社会读者的有关信息,而有面向社会读者专项制度的仅有5 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往往过高估计了社会化服务可能带来的管理风险、校内外读者利益冲突等问题,如担心社会闲杂人等多了以后,不能保障学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担心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秩序管理受到冲击;担心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负担;担心高校图书资源和座位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社会人士的图书需求等。应该说,在这些担心中,有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已经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也用事实证明,提供社会化服务完全是有可能的。
比如作为陕南地区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与汉中市政府签订了图书馆共建共享协议,在学校图书馆同时挂牌成立“汉中图书馆”,专门为当地市民开辟了社会读者阅览室,图书馆所有的开架书库和阅览室向社会读者开放,为市民提供了零门槛、无障碍的服务,使学校文献信息资源惠及汉中市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人说,汉中只是一个小型城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施的难度不大,但是大城市人口众多,如果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会导致一些问题。其实大城市的大学也更多,便利条件也更多,只要精心管理,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是资源条件方面的障碍。资源条件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图书资料的资源和阅读空间的资源不足。关于图书资料的资源不足问题,许多高校图书馆认为,自己的图书资料专业性和学术性比较强,与社会公众的阅读需要差距较大,开放的效果也未必好。不同高校存在专业结构差异,这对图书馆图书资源建设具有很大影响,如设置医学院与未设置医学院的高校,其医学类型书籍、医学专业数据库的资源总量差距可以相差几十倍之多。除了纸质文献以外,高校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的方向也多优先考虑校内学科特色,社会读者更加需要的文化类、普通报刊类、多媒体类数字资源往往很难得到满足。这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劣势有时候可以成为优势,专业性、学术性强的图书资料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如地处以汽车产业为主要产业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汉大学图书馆,将辖区内的汽车企业作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首要目标,向开发区内的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开放文献信息资源,开设研究包厢,开通电子信息资源的远程访问,有针对性地提供专题信息检索、代检代查、文献传递、数字参考咨询等服务内容,还主动上门为企业员工办理借阅证,开展信息检索与使用培训,指导员工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发挥了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作用。
关于阅读空间的问题。据许多高校图书馆反映,由于图书馆的环境、氛围、配套设施较优,常常是学生自修的首选场所,尤其在各种考试复习期间,面向本校师生提供充足的座位都有困难,根本不可能再向社会开放。2014 年底,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对外开放的第4 天,就匆匆忙忙发出暂停办理社会读者借阅证的通知,理由就是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座位。
其实,这些矛盾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图书馆人数、网络预约、错开高峰等方法有效解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路径,建立起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
在实践中,就已经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将自己拥有大量的珍贵古籍、名人捐赠、稀见文献等馆藏,通过数字化甚至3D 展览的形式加以社会化利用,使尘封的馆藏重见天日,焕发生机。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障碍外,管理上的障碍也是重要的原因。高校师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对象,群体构成相对简单与纯粹,管理也比较有序和可控,社会读者则身份多元、构成复杂,管理也容易无序和失控。但是,这些是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管理得到有效解决的。
综上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其实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借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的新趋势,发挥高校图书馆专业化、学术性强的优势,运用“互联网+”的新媒体渠道,更好地为社会读者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根据相关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援助服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总体来说比较落后,截至2017 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3166 个。而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2016 年时,全美约有各类图书馆12 万个,平均每2500 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约1.65 万个,比麦当劳连锁店的数量还多。由于公共图书馆资源缺乏,高校图书馆对社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援助服务就应该更加自觉。我国的部分大学已经开展了主动帮助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支持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等工作。
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开启的援建农村图书馆项目,通过提供图书资源、技术支持、业务指导、信息培训等项目支援新农村建设,并在当地建设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后续援助服务提供保障。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策划启动了一个“图书馆之城”项目,鼓励深圳各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开展紧密合作,建设了“深圳文献港”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文献资源,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为当地的知识创新、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开放力度。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程度是社会化服务的一个晴雨表,也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免费对社会用户提供文献借阅、信息检索等基础性信息服务,也可以对社会用户,特别是企业与创业创新团队提供信息咨询、科技查新、电子数据库文献下载、信息素养培训、学术及创客空间利用等有偿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社区图书馆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对于我国中小学师生来说,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场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是非常不够的。
如北京市的高校,在2016 年累计有56 所高校图书馆对中小学生开放,一年后就减少到48 所。而且这种开放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因为开放时间非常少,不仅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不开放,而且周末也不开放,唯一一所周末开放的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图书馆。有70% 的高校图书馆还规定必须提前两周“预约”,给参观设定了“门槛”。就这一点来说,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与中小学几乎是无缝对接的,鼓励中小学师生利用高校图书馆学习,做研究性课题;也鼓励高校图书馆与企业合作,为当地社区民众举办科普讲座、信息培训等活动。我在日本上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就经常看到高校图书馆为社区举办各种“公开讲座”等。
三是进一步拓宽与社会合作的途径。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不应该只局限于图书馆空间内,不应该仅仅是“输出”,更应该做好利用与“输入”社会资源的工作。高校图书馆要用开放的思维,与当地教育文化部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名人纪念馆等机构,以及当地的社会名流、科技精英、成功企业家、劳模英雄、优秀教师等人才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名家讲堂、翻转课堂、真人图书馆、馆际交流等活动,引入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活动内容,补充高校的不足。
以师范大学的学校图书馆为例,如果我们师范院校的图书馆在对中小学师生开放的同时,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邀请当地名师到图书馆开“名师讲堂”,讲述他们的成长之道。甚至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名师工作室,鼓励优秀教师带着师范生一起阅读教育理论著作,讨论教育教学的案例,帮助其制定实习方案等,这对于师范大学的师生成长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输出”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进行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
总之,高校如何提供社会化服务,如何更好地为中小学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话题。高校图书馆就像一颗珍珠,不仅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是现在还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这个问题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将会成为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成果经验,一起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探索。
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社会化服务——包括面向中小学校、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服务,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做好社会化服务,本来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因为,高校本身是用纳税人的资金建立和运营的,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理应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同时,通过这样的服务,也有利于开拓信息资源共享、激发社会创新和高校自身的创造。
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在相关问题上明确要求,制定了相关规范。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曾表示,“大学图书馆应该像对待本校师生一样,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日本政府也对国立大学图书馆提出社会用户“不限制身份和目的,可以利用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的要求。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也加快了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做好社会化服务的步伐,如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开放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 2015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1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些都为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学校图书馆开放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虽然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国际惯例和世界趋势,也有法律的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阻力重重,步履艰难。在全国人大讨论公共图书馆法的相关条款时,常委们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而在社交网络的有关讨论中,不赞同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声音竟然占了绝大多数。如《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高校图书馆是否应向社会免费开放,你怎么看?”这条微博之下,获得点赞数位列前十的评论,所表达的均是不支持此种做法的意见。
为了弄清楚包括上述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问题在内的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8 年,受教育部委托,民进中央开展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调研,来自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北京的十多位高校图书馆馆长参与了调研或座谈。调研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在硬件建设、馆藏资源配置、图书采购和资产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在提供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有人对我国“985”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进行了调研,发现除了一家无法打开图书馆网站外,38家高校图书馆中只有12 家提供了关于社会读者的有关信息,而有面向社会读者专项制度的仅有5 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往往过高估计了社会化服务可能带来的管理风险、校内外读者利益冲突等问题,如担心社会闲杂人等多了以后,不能保障学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担心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秩序管理受到冲击;担心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负担;担心高校图书资源和座位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社会人士的图书需求等。应该说,在这些担心中,有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已经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也用事实证明,提供社会化服务完全是有可能的。
比如作为陕南地区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与汉中市政府签订了图书馆共建共享协议,在学校图书馆同时挂牌成立“汉中图书馆”,专门为当地市民开辟了社会读者阅览室,图书馆所有的开架书库和阅览室向社会读者开放,为市民提供了零门槛、无障碍的服务,使学校文献信息资源惠及汉中市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人说,汉中只是一个小型城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施的难度不大,但是大城市人口众多,如果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会导致一些问题。其实大城市的大学也更多,便利条件也更多,只要精心管理,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是资源条件方面的障碍。资源条件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图书资料的资源和阅读空间的资源不足。关于图书资料的资源不足问题,许多高校图书馆认为,自己的图书资料专业性和学术性比较强,与社会公众的阅读需要差距较大,开放的效果也未必好。不同高校存在专业结构差异,这对图书馆图书资源建设具有很大影响,如设置医学院与未设置医学院的高校,其医学类型书籍、医学专业数据库的资源总量差距可以相差几十倍之多。除了纸质文献以外,高校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的方向也多优先考虑校内学科特色,社会读者更加需要的文化类、普通报刊类、多媒体类数字资源往往很难得到满足。这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劣势有时候可以成为优势,专业性、学术性强的图书资料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如地处以汽车产业为主要产业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汉大学图书馆,将辖区内的汽车企业作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首要目标,向开发区内的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开放文献信息资源,开设研究包厢,开通电子信息资源的远程访问,有针对性地提供专题信息检索、代检代查、文献传递、数字参考咨询等服务内容,还主动上门为企业员工办理借阅证,开展信息检索与使用培训,指导员工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发挥了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作用。
关于阅读空间的问题。据许多高校图书馆反映,由于图书馆的环境、氛围、配套设施较优,常常是学生自修的首选场所,尤其在各种考试复习期间,面向本校师生提供充足的座位都有困难,根本不可能再向社会开放。2014 年底,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对外开放的第4 天,就匆匆忙忙发出暂停办理社会读者借阅证的通知,理由就是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座位。
其实,这些矛盾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图书馆人数、网络预约、错开高峰等方法有效解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路径,建立起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
在实践中,就已经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将自己拥有大量的珍贵古籍、名人捐赠、稀见文献等馆藏,通过数字化甚至3D 展览的形式加以社会化利用,使尘封的馆藏重见天日,焕发生机。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障碍外,管理上的障碍也是重要的原因。高校师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对象,群体构成相对简单与纯粹,管理也比较有序和可控,社会读者则身份多元、构成复杂,管理也容易无序和失控。但是,这些是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管理得到有效解决的。
综上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其实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借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的新趋势,发挥高校图书馆专业化、学术性强的优势,运用“互联网+”的新媒体渠道,更好地为社会读者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根据相关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援助服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总体来说比较落后,截至2017 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3166 个。而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2016 年时,全美约有各类图书馆12 万个,平均每2500 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约1.65 万个,比麦当劳连锁店的数量还多。由于公共图书馆资源缺乏,高校图书馆对社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援助服务就应该更加自觉。我国的部分大学已经开展了主动帮助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支持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等工作。
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开启的援建农村图书馆项目,通过提供图书资源、技术支持、业务指导、信息培训等项目支援新农村建设,并在当地建设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后续援助服务提供保障。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策划启动了一个“图书馆之城”项目,鼓励深圳各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开展紧密合作,建设了“深圳文献港”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文献资源,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为当地的知识创新、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开放力度。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程度是社会化服务的一个晴雨表,也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免费对社会用户提供文献借阅、信息检索等基础性信息服务,也可以对社会用户,特别是企业与创业创新团队提供信息咨询、科技查新、电子数据库文献下载、信息素养培训、学术及创客空间利用等有偿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社区图书馆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对于我国中小学师生来说,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场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是非常不够的。
如北京市的高校,在2016 年累计有56 所高校图书馆对中小学生开放,一年后就减少到48 所。而且这种开放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因为开放时间非常少,不仅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不开放,而且周末也不开放,唯一一所周末开放的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图书馆。有70% 的高校图书馆还规定必须提前两周“预约”,给参观设定了“门槛”。就这一点来说,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与中小学几乎是无缝对接的,鼓励中小学师生利用高校图书馆学习,做研究性课题;也鼓励高校图书馆与企业合作,为当地社区民众举办科普讲座、信息培训等活动。我在日本上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就经常看到高校图书馆为社区举办各种“公开讲座”等。
三是进一步拓宽与社会合作的途径。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不应该只局限于图书馆空间内,不应该仅仅是“输出”,更应该做好利用与“输入”社会资源的工作。高校图书馆要用开放的思维,与当地教育文化部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名人纪念馆等机构,以及当地的社会名流、科技精英、成功企业家、劳模英雄、优秀教师等人才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名家讲堂、翻转课堂、真人图书馆、馆际交流等活动,引入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活动内容,补充高校的不足。
以师范大学的学校图书馆为例,如果我们师范院校的图书馆在对中小学师生开放的同时,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邀请当地名师到图书馆开“名师讲堂”,讲述他们的成长之道。甚至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名师工作室,鼓励优秀教师带着师范生一起阅读教育理论著作,讨论教育教学的案例,帮助其制定实习方案等,这对于师范大学的师生成长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输出”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进行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
总之,高校如何提供社会化服务,如何更好地为中小学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话题。高校图书馆就像一颗珍珠,不仅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是现在还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这个问题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将会成为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成果经验,一起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探索。
很赞哦! ( )
上一篇:高铁阅读:最美的风景
下一篇:农家书屋:让书籍走进生活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