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深圳自然笔记(节选三) 南兆旭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5 人已围观
以爱火竞入,世间凡夫亦如是
有一个数字可能会让你吃一惊:深圳山野里蛾子的种类差不多是蝴蝶的数倍。
因为翅膀上都覆盖着鳞片或毛,蝴蝶和蛾都属于鳞翅目昆虫。整个鳞翅目有18万种昆虫,其中只有10%是蝴蝶,其余90%都是蛾类。只是蛾子的生活方式隐秘低调,大部分在夜间飞行活动,被我们留意到的机会要小得多。
我们对蝴蝶的了解和喜爱远远要比蛾多,在东西方文化中,不约而同地认为蝴蝶是“飞行的花朵”,是美丽、阳光、爱情的象征。而蛾从黑暗、角落里飞出,是阴森、厄运的象征。其实,蛾的漂亮华丽一点也不亚于蝴蝶。好在,昼伏夜行的蛾并不因为人的评价而自卑,它们自由自在、缤纷绚丽地生长在大自然里。
每次在山野里露营,夜晚点亮营灯,就会有大大小小的蛾子围上来。飞蛾为什么扑火?佛经里说是因为爱,“以爱火竞入,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诗人说是为了追求光明,“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有的科学家解释道:蛾只是把灯光当成了晨曦,夜间飞行的蛾白天要找地方躲藏起来,当黎明的阳光刚刚出现时,蛾会向着阳光飞去,寻找最佳的藏匿地点,而我们点亮的灯火恰恰扰乱了它进化了数万年的本能。
究竟该相信谁?大家自己选择吧。
与蜻蜓相处的方式
深圳的郊野、山岭和溪谷里,最常见的飞行昆虫,除去蝴蝶,就是蜻蜓。
1842年,深圳所处地域属清政府的新安县管辖,人口一共22万,占地3076平方千米—是现在深圳总面积的三倍。从1842年起,清政府和英国陆陆续续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安县南部的1055平方千米土地割让、租借给了英国。从此,以深圳河为界,深圳与香港划境分治。
平心而论,尽管兵临城下签订的条约不公平,尽管英国人占据的这片土地离他们的本土是那么遥远,英国人并没有过度掠夺和糟害。1844年,实际上就是殖民统治刚刚两年,当时的政府部门就颁布了《良好秩序及洁净条例》,严禁损害乔木和灌木。同时,大批英国学者开始在香港研究香港的动植物与生态。1854年,殖民统治12年后,学者Baron de Selys Longchamps就发现了香港第一个本土蜻蜓品种—方带幽蟌(cōn)。
自1842年以来,香港一共发现、记录了116种蜻蜓,其中两种为香港独有。这个数字超过整个中国已发现蜻蜓种类的10%—要知道,这是在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发现的。在香港,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专门成立有“蜻蜓工作小组”,民间有企业赞助的蜻蜓爱好者协会与网站。
深圳和香港,原本就是一片土地,没有自然生态的隔离和差异。现实是,深港两地蜻蜓落脚的丛林、寄生的植被、产卵的溪水、流连的湿地,以及人与它们的相处方式,“一国两制”,大不相同。
蜻蜓被称为“有翅膀的宝石”,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宝生产与加工基地,什么时候,深圳能开始关注这些“有翅膀的宝石”,关注这个城市里一同生长的其他生命,那将是一个美好城市的真正开始。
繁华都市里超现实的光芒
2003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和几位同伴从南澳徒步到西冲海岸,准备在那里露营,看第二天的日出。
一弯新月挂在天空,没有一丝人工光的七娘山黑黢黢的,像一只蹲伏的巨兽。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大家沙沙的脚步声。忽然,路边的草丛中锐利地一亮,一点荧光摇曳着飞起,伙伴激动地喊道:萤火虫!那点光一明一暗,飘飘荡荡很快就消失在了没有尽头的黑暗中。
从那天以后,我才知道,在这个光电璀璨的繁华都市里,萤火虫微弱的光依旧亮着。后来,在夜行中,在梧桐山、马峦山、七娘山靠近溪水的草丛里,都曾零零星星地遇到过萤火虫,只是它们大都形单影只,最多只有三五只,稍纵即逝。
2012年4月12日,和同伴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看成千只鹭鸟在涨潮的海滩上觅食;看滩涂上密密麻麻的弹涂鱼宣示争抢地盘;看夕阳一点点从深圳湾落下,把海面染得一片通红;看深港两岸亮起万家灯火,霓虹灯闪闪烁烁……不知不觉,已到夜里8点,忽然,在靠近茅洲河口的草地上,亮起一点荧光。接着两点、三点,随后一大片,在红树林间,在草丛里,在河水边四下飞舞。它们落在树叶上,就把叶片映得翠绿;它们落在溪水边,水面上就倒映出一粒珍珠。
星星点点、成群结队的萤火虫把黑暗装点得无比美丽。那一刻,大家都惊呆了,抬头看看远处大厦楼顶上夺目的电视荧屏,恍若幻境—要知道,在一个承载着上千万人的、拥挤的都市里,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萤火虫是多么超现实。萤火虫是对环境最为敏感的昆虫之一,要看到这样美丽的生物光,必须要有以下的条件:洁净的水源,天然生长、没有喷洒杀虫剂的草丛灌木,安静黑暗、没有人工光的背景—而这一切,在这个城市里是多么难得。
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片《萤火虫之墓》里,人们愿意相信萤火虫是人死后的灵魂。这样的相信充满寓意: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地用人工光照耀大地,在如此炫目的都市里,萤火虫的光是如此微弱、珍稀—犹如我们游荡、焦躁、无处安身的灵魂。
有一个数字可能会让你吃一惊:深圳山野里蛾子的种类差不多是蝴蝶的数倍。
因为翅膀上都覆盖着鳞片或毛,蝴蝶和蛾都属于鳞翅目昆虫。整个鳞翅目有18万种昆虫,其中只有10%是蝴蝶,其余90%都是蛾类。只是蛾子的生活方式隐秘低调,大部分在夜间飞行活动,被我们留意到的机会要小得多。
我们对蝴蝶的了解和喜爱远远要比蛾多,在东西方文化中,不约而同地认为蝴蝶是“飞行的花朵”,是美丽、阳光、爱情的象征。而蛾从黑暗、角落里飞出,是阴森、厄运的象征。其实,蛾的漂亮华丽一点也不亚于蝴蝶。好在,昼伏夜行的蛾并不因为人的评价而自卑,它们自由自在、缤纷绚丽地生长在大自然里。
每次在山野里露营,夜晚点亮营灯,就会有大大小小的蛾子围上来。飞蛾为什么扑火?佛经里说是因为爱,“以爱火竞入,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诗人说是为了追求光明,“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有的科学家解释道:蛾只是把灯光当成了晨曦,夜间飞行的蛾白天要找地方躲藏起来,当黎明的阳光刚刚出现时,蛾会向着阳光飞去,寻找最佳的藏匿地点,而我们点亮的灯火恰恰扰乱了它进化了数万年的本能。
究竟该相信谁?大家自己选择吧。
与蜻蜓相处的方式
深圳的郊野、山岭和溪谷里,最常见的飞行昆虫,除去蝴蝶,就是蜻蜓。
1842年,深圳所处地域属清政府的新安县管辖,人口一共22万,占地3076平方千米—是现在深圳总面积的三倍。从1842年起,清政府和英国陆陆续续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安县南部的1055平方千米土地割让、租借给了英国。从此,以深圳河为界,深圳与香港划境分治。
平心而论,尽管兵临城下签订的条约不公平,尽管英国人占据的这片土地离他们的本土是那么遥远,英国人并没有过度掠夺和糟害。1844年,实际上就是殖民统治刚刚两年,当时的政府部门就颁布了《良好秩序及洁净条例》,严禁损害乔木和灌木。同时,大批英国学者开始在香港研究香港的动植物与生态。1854年,殖民统治12年后,学者Baron de Selys Longchamps就发现了香港第一个本土蜻蜓品种—方带幽蟌(cōn)。
自1842年以来,香港一共发现、记录了116种蜻蜓,其中两种为香港独有。这个数字超过整个中国已发现蜻蜓种类的10%—要知道,这是在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发现的。在香港,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专门成立有“蜻蜓工作小组”,民间有企业赞助的蜻蜓爱好者协会与网站。
深圳和香港,原本就是一片土地,没有自然生态的隔离和差异。现实是,深港两地蜻蜓落脚的丛林、寄生的植被、产卵的溪水、流连的湿地,以及人与它们的相处方式,“一国两制”,大不相同。
蜻蜓被称为“有翅膀的宝石”,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宝生产与加工基地,什么时候,深圳能开始关注这些“有翅膀的宝石”,关注这个城市里一同生长的其他生命,那将是一个美好城市的真正开始。
繁华都市里超现实的光芒
2003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和几位同伴从南澳徒步到西冲海岸,准备在那里露营,看第二天的日出。
一弯新月挂在天空,没有一丝人工光的七娘山黑黢黢的,像一只蹲伏的巨兽。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大家沙沙的脚步声。忽然,路边的草丛中锐利地一亮,一点荧光摇曳着飞起,伙伴激动地喊道:萤火虫!那点光一明一暗,飘飘荡荡很快就消失在了没有尽头的黑暗中。
从那天以后,我才知道,在这个光电璀璨的繁华都市里,萤火虫微弱的光依旧亮着。后来,在夜行中,在梧桐山、马峦山、七娘山靠近溪水的草丛里,都曾零零星星地遇到过萤火虫,只是它们大都形单影只,最多只有三五只,稍纵即逝。
2012年4月12日,和同伴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看成千只鹭鸟在涨潮的海滩上觅食;看滩涂上密密麻麻的弹涂鱼宣示争抢地盘;看夕阳一点点从深圳湾落下,把海面染得一片通红;看深港两岸亮起万家灯火,霓虹灯闪闪烁烁……不知不觉,已到夜里8点,忽然,在靠近茅洲河口的草地上,亮起一点荧光。接着两点、三点,随后一大片,在红树林间,在草丛里,在河水边四下飞舞。它们落在树叶上,就把叶片映得翠绿;它们落在溪水边,水面上就倒映出一粒珍珠。
星星点点、成群结队的萤火虫把黑暗装点得无比美丽。那一刻,大家都惊呆了,抬头看看远处大厦楼顶上夺目的电视荧屏,恍若幻境—要知道,在一个承载着上千万人的、拥挤的都市里,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萤火虫是多么超现实。萤火虫是对环境最为敏感的昆虫之一,要看到这样美丽的生物光,必须要有以下的条件:洁净的水源,天然生长、没有喷洒杀虫剂的草丛灌木,安静黑暗、没有人工光的背景—而这一切,在这个城市里是多么难得。
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片《萤火虫之墓》里,人们愿意相信萤火虫是人死后的灵魂。这样的相信充满寓意: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地用人工光照耀大地,在如此炫目的都市里,萤火虫的光是如此微弱、珍稀—犹如我们游荡、焦躁、无处安身的灵魂。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自然笔记(节选二) 南兆旭
下一篇:深圳自然笔记(节选四) 南兆旭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