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韩湛宁:我愿意成为它的一部分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9 人已围观


▲口述者:韩湛宁
口述时间:2019年5月20日
口述地点: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韩湛宁
 
1970年出生于山西,深圳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创意群总监,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执委会秘书长等。
 
从山西到深圳,我的设计事业犹如进入了加速轨道,一路快速奔跑。我非常感谢深圳,这座城市给了我特别多的东西。因为这个城市的接纳和包容,我融入这座城市,并且在设计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了事业和荣誉,最终成为我自己,也成为我爱的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以前我总会说我是山西人,但如今,我会说“我不仅是山西人,更是深圳人”。
 
韩湛宁我愿意成为它的一部分
 

 
当时的深圳靠着“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在设计界一举成名,这个中国大陆第一个平面设计专业大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一次来到深圳
 
我祖籍是山西最南部的芮城县。山西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或许是因为生长于此,我受到不少熏陶,从小就喜爱文学和艺术等。
 
上大学时,我选了艺术专业。作为山西师范大学第一届美术系学生,我除了在绘画专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外,还在学校组织诗歌社团、出版诗歌报刊等。另外还承担了学校许多设计类工作,比如设计活动Logo、宣传版面、杂志版面等。当时做版没有电脑,全靠一格格地手绘,这些大概是我从事设计的开始。
 
毕业后,我留在母校山西师范大学,任职于《语文报》,担任美术编辑,渐渐得到了报社的器重,负责报社许多报刊的设计工作,还负责报刊版面下厂与印刷工艺等工作。由于我的文学功底不错,还兼任了文学编辑,编辑了许多版面,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文学界的前辈,受到很多影响。这些工作让我受益匪浅,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我特别感谢报社给予我的教诲和鼓励。那时算是我从事平面设计的真正开始。
 
1994年,因为要给山西师大校庆设计画册,我和我的老师石磊南下深圳寻找印刷厂。当时深圳的印刷行业很出名,不仅有许多从香港过来的印刷师傅,还有先进的印刷机器。旭日、中华商务、利丰雅高、雅昌等出名的印刷厂都扎根于此。
 
那是我首次来到深圳。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尚未完全发展起来。深圳比较繁华的地方就是罗湖区,东门是最热闹的地方。福田区以上海宾馆为界,过了上海宾馆就是一条公路,现在的深南大道在当时很窄,两边都是稻田。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就是物价了,公交车票价什么的比其他地方贵了一点,这是我对深圳最初的印象。
 
当时的深圳靠着“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在设计界一举成名。这个中国大陆第一个平面设计专业大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兴起的标志性展览,也促进了中国平面设计的蓬勃发展。
 
第二次来深圳是1997年,也是为了印刷事务,我陪着山西设计界有名的王春声老师。那个时候的深圳已经云集了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公司,他们是全国设计同行的偶像。因此,除了去找印刷厂外,我们还去拜访了许多设计界的前辈如陈绍华、韩家英等。他们对我们很热情,不仅肯定了我们的设计,还赠予我们画册和海报,那次让我对深圳有了深刻印象。
 
创业开办设计公司
 
得到前辈鼓励是一件挺高兴的事,回到山西之后,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平面设计的信心。1997年年底,我从《语文报》辞职,来到太原,在王春声老师的鼓励下开了一间自己的设计公司。
 
开公司首先要取名字。我本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叫“韩湛宁设计公司”。但当时省工商局说没有政策允许以个人名字命名公司,不允许,经多次争取,最后允许叫“湛宁”,不能带姓。另外,单独叫“设计”也不允许,必须加一个行业限定,我说我们是从事企业形象设计的,最后就这样勉强注册成了“山西湛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结果,工商局一看形象设计,就把我们公司归入美发美容行业了。现在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公司成立后接的第一单,是为太原市商业银行设计行徽。这件事情令我很兴奋,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市,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于是我很认真地设计,第一稿就通过了,也因此在太原一炮而红。
 
1999年,王春声、张国田、赵紫春和我等一批山西的设计师,成立了山西平面设计协会,我担任协会秘书长。我们协会做了一些展览和出版物,在山西把大家聚集起来,共同为设计理想做事情。
 
但是那时设计不被人重视,没人愿意出钱买你的设计,利润是从其他物料里赚来的,设计相当于免费送。比如我为银行设计行徽,只收到了少量的设计费,当时,还做了一万个手提袋,赚的钱就来自这手提袋的印刷费。
 
当时普遍都是这样的,你的设计、无形的智慧没有人认为需要付费,大家只付可以摸得到的货物款。更糟糕的是,由于当时甲方对设计和审美的理解和我不一致,大部分的设计最后都被甲方改得面目全非。时间久了,我感到有些失落。而且当时“三角债”问题普遍比较严重,客户欠我的钱,我欠印刷厂的钱,印刷厂又欠纸厂的钱,公司运营几乎陷入死局。于是,我萌生了离开山西的念头。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