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韩湛宁:我愿意成为它的一部分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9 人已围观



 
在创意初始,我将标志的主题定为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同时要表明举办地在中国深圳,因而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深圳”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成为创意的突破口。
 
“飘扬的U”
 
2005年7月1日,深圳公开征集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标志,执行委员会特别邀请9位平面设计师开会,委托我们在10天内拿出申办标志的方案。虽然我们多争取了5天,但一个国际体坛盛事的标志要在15天里诞生,时间还是非常紧迫的。
 
与此同时,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成立大会也要在7月15日举行。作为秘书长,我还得负责协会成立大会的程序、手续等许多事情,还有一个协会10周年回顾展的事务工作要处理。为了赶出方案,我时刻在脑子里酝酿着大运会标志。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特点是年轻、有朝气、有活力,这与深圳的城市形象非常吻合。因此在创意初始,我将标志的主题定为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同时要表明举办地在中国深圳,因而要在“大运会”“中国”“深圳”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成为创意的突破口。
 
为了寻求变化,我将“飘扬的U”设计为一正一反两个,右侧的小“U”丰富画面,方向相对的“U”造型,既象征体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又像“SHENZHEN”的首字母“S”,还似九龙壁上的群龙飞舞,恰好契合了“大运会”“中国”“深圳”三个名称概念。
 
当时每个设计师都提交了少则7份、多则10来份的设计方案。刚刚成立的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经过初审,从百余份作品中筛选了7份成熟的方案提交执委会,我的那份就在其中。
 
方案开标那天是在市民中心的贵宾厅,里面坐了几十位评审、领导,他们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标志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能代表深圳,等等,我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或许是我在设计之外思考的东西更多一些,抑或是我的设计作品融入了与深圳这座城市的联系,最终评审一致通过我的作品,我设计的这一标志最终被用于深圳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这一设计出来后,许多媒体对这个标志做了报道。其中《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我,还帮我给这个设计标志起了个名字,叫“飘扬的U”。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