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扫码关注

首页 > 文旅 文旅

  • 沙头角 鱼灯舞

    非遗沙头角 鱼灯舞

    鱼灯舞,是在我国沿海渔民的欢庆节日中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沙头角鱼灯舞,又是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民间艺术,它有三点不同于其他地区鱼灯舞的特色:一是专门在夜晚到村边晒谷场或祠堂门口的空地上,由二十几个人手举鱼灯表演。表演场地不用正式舞台,也不需要灯光,只在场地上竖起四根龙柱和绕场蓝色水布,以模仿海底世界场景,观众利用龙柱和鱼灯里的蜡烛光,看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古老染整香云纱

    非遗古老染整香云纱

    香云纱是岭南奇特的一种染整工艺丝绸产品。它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汁完成第一道植物染,再用珠三角地区富含矿物质的河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完成第二道矿物染,酵化贮藏后的每一匹香云纱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九格宫”纹路,成为昂贵的丝绸制品,一直被视为中国面料“软黄金”。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弹纸角、辘铁环与打哔啪筒

    非遗弹纸角、辘铁环与打哔啪筒

    用牛皮纸、白纸或香烟盒拆开的纸折成纸角子,玩时在地上画好相距两至三米的起止界线,然后依次序将纸角从起线向止线抛出,谁的纸角抛得最远且在止线范围内,包括压线者就得“先手”(头名),并排定次序,抛出界线者排最后。第二步即将第一步掷出的纸角全部收集,由“头家”(排第一名者)开始,将全部纸角投向界内,然后逐个用手指弹出。弹的时候,散开的纸角不能碰到别的纸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反线花、也石仔与撩火柴骨

    非遗反线花、也石仔与撩火柴骨

    又叫做“挑花”,多数是由两个女孩子或两位妇女玩的手艺游戏。两人玩时,先由一人取一段红绳或红丝线或者橡皮筋,连接成圈,套于两手的中指、食指和无名指中,穿成五星、星中星、六角、角中角等图案,然后让对方翻出新的图案,接着再互翻,直至谁翻不出新的图案为输。反线花是培养女孩心灵手巧的游艺,母亲多半在空闲时间教女儿几招,所以乡间的女孩几乎自小都会。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打玻子、打水漂与打棋螺

    非遗打玻子、打水漂与打棋螺

    又称作“弹玻子”。玻子,即深圳当地孩子们常玩的小玻璃珠子,是多人玩的一种竞赛游戏。三五个小朋友,人手一个玻璃珠子,把玻璃珠子捏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中,用拇指出力一弹,小玻璃珠子被弹射出老远。这种玩法,主要是像如今的“打桌球”一样,在两三米远的地上挖三个小小的洞,看谁先把玻子弹进小洞,最先进了三个洞者为胜。入完最后一个洞即有资格随意打击其他对

    2023-06-14

    阅读更多
  • 跨背囊、跳格子与坐手轿

    非遗跨背囊、跳格子与坐手轿

    在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年代,乡间孩童自创游戏,自寻娱乐,度过一个个野趣、欢乐而难忘的童年。跳绳、踢毽子、捉迷藏、“打滨滂”(游泳)、装雕(鸟)仔、烧黄蜂、捉“金边甴曱”①、窑番薯和戽鱼等普通游乐暂且不说,现只釆撷其中几种有当地特色的玩法做简单介绍。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为何做冬大过年(下)

    非遗为何做冬大过年(下)

    既然说“做冬大过年”,深圳民间又是如何“做”的呢?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记载:“十一月冬至,有事于家祠,必宰鸭为敬云。”也就是说冬至那天,到村中奉祀祖先的家祠祭拜,祭祖的祭品以鸭为敬,客家人称这天为“拜祖公节”。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为何做冬大过年(上)

    非遗为何做冬大过年(上)

    深圳当地人过冬至,沿袭古老的叫法,称作“做冬”。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属民间农事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俗。旧时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有两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为证:“肥冬瘦年”和“冬至大过年”。

    2023-06-14

    阅读更多
  • 重阳放纸鹞

    非遗重阳放纸鹞

    风筝据说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907~960)之前称之为“纸鹞”,民间多叫“鹞仔”“鸢子”。深圳的“纸鹞”叫法,明显沿袭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明代陈沂《询刍录》载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新安有 “追月”习俗

    非遗新安有 “追月”习俗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在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诗钞笺记》序:“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如今广东这一习俗早已淡去,唯独深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乔迁家居新旧俗

    非遗乔迁家居新旧俗

    深圳村落的老式民居有明显的中原风貌遗存,东部的客家与西部的广府民系均各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西部广府民居,以排屋砖瓦结构为主,房子多为一至三进式或多开式,常见有正门、天井、下厅、中厅、正厅,厅两旁为厢房,天井旁一般为厨房、柴草间;多开式指有二堂二横或三堂四横等,横的房子称“横屋”。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东部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寿辰:男做齐头,女出一

    非遗寿辰:男做齐头,女出一

    深圳做寿是到60岁以上才“上寿”的,不像有的地方50岁后便开始做寿。60岁做寿以后,逢70、80、90、100岁的诞辰仪式更为隆重。深圳风俗认为“60为下寿、70为中寿、80以上为上寿”。做寿的规模,自然依下、中、上的档次来进行。当然,有人在60岁时认为是人生第一次做寿,也把它“做大”;但也有从来没做过生日的人,到了60岁也不做寿,只是家里人在一起简简单单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出世三朝习俗

    非遗出世三朝习俗

    在中国传统风俗中,有一套完整的“生育俗”,从求子、孕期、出世、三朝七日、满月、百日到周岁“上灯”,都要进行繁多而不紊乱的风俗礼仪。婴孩在出生的第三天,将迎来生命中第一个隆重的礼仪,即深圳当地的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都非常重视的“行三朝七日”礼仪。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深圳百年婚俗杂谈

    非遗深圳百年婚俗杂谈

    深圳的新旧婚俗,离不开《礼记·昏仪》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这么几个婚嫁环节。纳采就是初步商定婚姻意向,问名是问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纳吉是卜算婚姻是否吉祥,纳征就是收受聘礼,请期是定婚嫁的日子,最后,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后人虽然对“六礼”的名称多有并省和改易,但内容未变,全过程中又增加了不少琐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深圳传统建筑的五个来源

    历史建筑深圳传统建筑的五个来源

    深圳在地理上的独特之处在于:西北背靠东莞、广州,西南面海,东北背靠惠州,东南面海,正南与香港仅一河之隔,境内五分之三为山冈丘陵,五分之二为小面积平原。从区域文化类型的分布地

    2023-06-12

    阅读更多
  • 深圳传统建筑的文化源流

    历史建筑深圳传统建筑的文化源流

    深圳是一座能有什么传统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还能有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三十多年了,许多“深圳人”仍然在不断地提出这样大概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质疑。深圳的各大媒体几乎每天都在说:“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三十多年的“基础概念轰炸”下,“小渔村”早已成了至少两代“深圳人”对深圳历史传统的认知与常识。

    2023-06-12

    阅读更多
  • 《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后记

    非遗《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后记

    我出生于客都梅州,自1985年从嘉应师范专科学校调到深圳市文化局,至今已过去三十七个春秋。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乃至退休之后,一直都与客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深港同心,携手共进

    非遗深港同心,携手共进

    深圳、香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也许是风水轮回,也许是冥冥天意,历史上同属新安县管辖的两块风水宝地,一个成为“东方之珠”,一个成为“改革名城”,在大湾区建设中又同时成为核心地区,在此背景下,深圳、香港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深圳与香港在科技、经济、教育诸方面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在龙岗落成后,香港中文大学创办者之一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以侨为桥”,联通四海

    非遗 “以侨为桥”,联通四海

    深圳是著名侨乡,历史上大批惠东宝地区客家人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寻求梦想,他们“一条裤带闯世界”,纷纷迁徙海外。他们主要是途经香港到东南亚和南美洲、大洋洲及欧洲等地,如今已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大部分人都入籍侨居国。可以说,“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广大客家侨民下南洋、开矿山、造铁路、办实业,辛勤劳动,在侨居地艰苦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滨海客家,勇立潮头

    非遗滨海客家,勇立潮头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窗口。客家民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在广袤的客家版图上,不同区域的客家人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定位。比如,福建省有“客家祖地”龙岩,江西省有“客家摇篮”赣州。在客家人口最多的广东省,则有“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古邑”河源、“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岭南文化,兼容并蓄

    非遗岭南文化,兼容并蓄

    岭南背靠中华大地,面向广阔世界。岭南的地理条件,使其在历史上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为其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环境。但岭南文化并非原生的百越文化,早在秦汉时代,南越王赵佗就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大地。因此,岭南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吸收了原居民的文化传统融合形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直接和最核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滨海客家与人文湾区建设

    非遗滨海客家与人文湾区建设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

    历史上同属新安县管辖的两座城市鹤立鸡群,引人注目。其一是“改革名城”深圳,其二是“东方之珠”香港,都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面朝大海,勇立潮头。大湾区战略提出要建设“人文湾区”,任重道远。滨海客家唯有博采众长,融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为一体,做到兼收并蓄,通力合作,才能为“人文湾区”建设添砖加瓦,为“客家学”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世界版画集聚地之一的观澜版画村

    非遗世界版画集聚地之一的观澜版画村

    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大水田古村落的中国观澜版画村,是由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民居改造而成的国际艺术家村和世界版画家集聚的一个基地。外貌沧桑却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已改造成为技术与设备堪称世界一流的版画工坊,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在这里比比皆是。这里是世界原创版画艺术产业的超级殿堂,也曾是中国新兴木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油画村

    非遗“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油画村

    文化创新是深圳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作为一座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兴城市,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滨海深圳的客家文化创新也是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美术界,深圳大芬油画村与观澜版画村的实践,便是这种艺术创新的典型个案。

    2023-06-07

    阅读更多
  • 甘坑客家小镇的华丽蝶变

    非遗甘坑客家小镇的华丽蝶变

    甘坑客家小镇,是位于深圳龙岗的一个客家山村。在客家话中,常用“坑”来形容小溪流和小水沟。古时这里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被称为“甘坑”。清代康熙年间,伴随“迁海复界”,谢文明、单美发从客都梅州来到这里开基立村,结伴而居。不久,多个姓氏的客家人陆续前来,定居于此。

    2023-06-07

    阅读更多
 773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