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深圳戏剧回顾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2-03 人已围观


2019年深圳粤剧团排演大型原创现代粤剧《东江传奇》。该剧以东江游击队营救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为背景,讲述了手枪队队长刘飙和戏班名伶小秋红,为了完成营救文化名人的任务,不惧牺牲勇闯敌营,在一次次困难和重大牺牲面前,小秋红深藏在内心的斗志和勇气被唤醒,最终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武器”,有力地回击了侵略者,成功地协助掩护文化名人脱险,她和刘飙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此剧着力塑造了东江纵队手枪队队长刘飙、戏班名伶小秋红、《华商日报》编辑苏志留、东江游击队政委曾民等爱国、爱港、心怀民族大义的抗日英雄形象。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根据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对故事结构、人物设置、情节铺排进行了合理的虚构,以使其更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除了传统粤剧团体不断革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新成立的戏剧团体在传播粤剧文化方面也发生了连锁反应。陈祈充这一有着浓厚粤语文化情结的“80后”原住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甸甸巴士”剧团,这一本土剧团以戏剧的形式推广粤语文化。在其导演的话剧中,《马桶大爆炸》《市井之徒》等剧目均以粤语演出,在传统的广府语言中演绎现代生活,在深圳这个文化多元共生的城市,为本土文化坚守语言根脉,弥足珍贵。
 
无论是传统粤剧的现代改革还是现代戏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二者都在深圳新都市环境中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互相交融,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戏剧在深圳这一现代都市中承担的文化使命。
 
深圳的第一台话剧是1986年“粤海门实验剧社”制作的《魔方》。这出实验戏剧打开了深圳青年观众欣赏话剧的大门,演出受到极大好评,演后座谈会也受到了诸多好评。此后《魔方》还走出了深圳,在广州和海南等地巡回演出,引起了广东戏剧界的关注与好评。可惜,因为剧组人员流散,“粤海门实验剧社”只是昙花一现。直到90年代,深圳跨入了第二个十年,“文化深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日渐为深圳的政府部门与广大市民接受,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在1992年成立,深圳人重新有了自己的话剧。这同时也为往后深圳新都市戏剧20多年的发展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二个十年深圳话剧演出总量不多,但实验话剧时有新作在深出演。截止到2001年,在深圳上演的实验话剧或带有实验性的话剧共有16台,分别是《魔方》(1986)、《泥巴人》(1992)、《我爱莫扎特》(1995)、《希望》(1996)、《历史与雕塑》(又名《永久的回归》)(1997)、《故事新编之铸剑篇》(1998)、《喇叭、小号与口哨》(1999)、《一桌两椅:九与六·上家下家》(2000)、《录像圈》(2000)、《故事新编之出关篇》(2000)、《暗恋桃花源》(2000)、《东宫西宫》(2000)、《ANYTHINGFORYOU》(2000)、《马拉/萨德》(2001)、《故事新编之奔月篇》(2001)、《岛》(2001)。另外还有3台非实验戏剧演出,分别是《命运的拨弄》《贺方军》《窗外有片红树林》。在深圳这一时期内仅有的19台话剧表演中,实验戏剧在深圳话剧演出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同时也给深圳的第二个十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进入21世纪,深圳话剧演出全面开花,戏剧小品、话剧、音乐剧、儿童剧等戏剧形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都在深圳这个不断自我革新的城市中进行新的“试验”。
 
戏剧一直以来都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传统戏曲中便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也融入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深圳的戏剧表演始终在探索中实现“跨界”创新。早在1997年,《历史与雕塑》被称为是深圳的第一次“行为戏剧”,这一行为戏剧展现了深圳早期的戏剧跨界尝试。随后,2000年由6位深圳艺术家合作的集媒体艺术与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戏剧跨界作品《录像圈》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旅程2000”演出。
 
戏剧的跨界尝试也从20世纪走向了21世纪。胖鸟剧团2005年创作了舞蹈剧《此身此行》,用戏剧和舞蹈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在城市生活的高压下,人群中存在的一种形神分离的状态。2007年他们在关山月美术馆再次策划了《画须添龙》水墨剧场展,再一次探索了戏剧与书画艺术的跨界结合。此后,剧团创始人杨阡创作的《FBI:2009神农计划》《一猫六日》等戏剧作品也不断追求戏剧跨界的更多可能性。不同艺术形式的跨界表演,不仅呈现了深圳新都市戏剧的创新性,更反映了深圳这一“创新之城”所赋予艺术的原创风格。
 
在戏剧的跨界尝试中,深圳市戏剧家协会近年来也不断尝试将戏剧与诗歌结合,在深圳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二者的结合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策划了一台大型诗歌剧《在共和国的窗口》。这一晚会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运用了多媒体、转台等艺术手段,开创了我国举办诗歌晚会的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也促进了戏剧与诗歌融合的进一步探索。2009年,时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的从容在深圳的“创意十二月”活动中,推出了“中国诗剧场”,在戏剧与诗歌的表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尝试。第一届创作编排了主题诗剧“我听见深圳在歌唱”,第二届编排了“穿越百年”。在诗剧“穿越百年”中,中国百年历史、百年风云人物都在戏剧与诗歌结合的形式中登场亮相,用当今城市青年男女与当年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两条主线穿梭交织,探讨了两代人如何看待爱情与生活的命题。晚会在深圳大剧院演出,效果震撼。
 
至此,戏剧与诗歌的结合已经较为成熟,但是为了让戏剧与诗歌更加普及性地走进深圳市民的生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在2011年策划了“第一朗读者”。“第一朗读者”的定位是诗歌的推广普及,但是其演出环节是通过演出者、诗人、批评家的唱诗、演诗、评诗,实现诗戏合一,让公众在现场体验、感受并参与,全方位领略到诗歌与戏剧的魅力。这不仅是诗歌的跨界,也是戏剧的跨界。“第一朗读者”将朗读的听觉联想和戏剧行为的视觉呈现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观众既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也走进了一个充满创意的戏剧空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