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首创“蝴蝶模式”

作者:杨柳 来源:《为发展而谋》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0-16 人已围观

谈到先进院对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推动作用,大手笔超前布局合成生物和脑科学必然是值得浓墨重彩称赞的。以合成生物方向为例,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三年聚集近千人)、合成生物学院(深理工下设学院)和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2021年在光明科学城建设合成生物“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并与专业化产业园区联动,吸引落地企业37家,融资总额数十亿元,产业估值超百亿元,实现了合成生物产业在光明区的集聚。
 
15年来,樊建平带领深圳先进院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坚持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率先探索“0—1—10—∞”的“蝴蝶模式”。他介绍,“蝴蝶模式”指深圳先进院在光明科学城建设过程中,通过凝聚教育与学术、科研与转化、开放设施等要素,与政府和市场紧密互动,形成多个创新要素聚集体,实现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它与科研成果产出后再寻求转化的传统模式截然不同。
 
▲先进院坚持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在深圳率先探索实践“0—1—10—∞”的“蝴蝶模式”
 
1.科教融合,聚焦“从0到1”的原创突破。

受传统高校和科研院所过分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论文发表、对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产生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等因素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与先进国家保持60%—70%的平均水平相差较远。深圳先进院进一步拓展科教融合的内涵和模式,营造了总建筑面积83.4万平方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机构”的科教融合创新载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于一体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自由探索、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聚焦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开设合成生物学院和生命健康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实现科教融合无缝衔接。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前瞻研判,瞄准生命科学重点领域,避免低水平模仿研究、同质化竞争和大而全小而全的学科发展模式,集聚智力、技术、国际创新资源优势,打造综合性、前沿性、交叉性的基础研究机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和深港脑院,培养兼具探索创新精神、丰富科学实践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强调目标任务导向,通过全面科教融合,不断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促进创新扩散和联动,协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
 
2.研产衔接,助力“从1到10”的产业转化。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探索宏微观科技奥秘和极限的国之重器,已成为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持。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第一,建成托举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先进院在光明科学城牵头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3.1万平方米的合成生物大设施和脑设施,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有科研平台属性和产业平台属性,将助力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变革迭代,为生命健康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提供科技基础支撑。
 
第二,搭建跨越“死亡之谷”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深圳先进院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形式,“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还可通过孵化器帮助创业者创办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缩短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周期,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2.1万平方米的运营面积、4600万元的共享设备、专业化的平台管理团队,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同时出现在一栋楼里,打破了科学与产业的时空限制,架起了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双向车道”。目前,已遴选入驻和意向进驻高成长性企业超30家。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突破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周期瓶颈和空间瓶颈,有效解决了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技术难题,为“从1到10”保驾护航,让科学和产业“两双巨手”跨越“死亡之谷”,紧紧地握在一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