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中国油画第一村“龙岭模式”发源地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龙岗)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2-27 人已围观

布吉街道位置示意图
 
四通八达的“东进枢纽”
 
布吉街道作为粤东、闽、赣等地进出深圳中心区的咽喉,辖区交通发达,地铁3号线、5号线、14号线3条线路以及龙岗大道、布龙路、西环路、吉华路等交通主干道交会于此,道路大多呈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走向,全市三大铁路客运站之一的深圳东站坐落于街道中心,与周边交通形成了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梦想与故乡的传送门——深圳东站。深圳东站的前身是布吉火车站。1911年,随着广九铁路华段建成通车,布吉站投入使用,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站。改革开放后,布吉站成为一批批有志青年来深圳的第一站,他们逐梦深圳的记忆都与布吉有关。这些刚来深圳的“逐梦者”,拖着重重的行李箱,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布吉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开启生活的新篇章。2012年,布吉站经过现代化改造,更名为深圳东站,重新开通运营。2024年1月,深圳东站开通深圳至郑州的动车,正式进入“动车时代”,一批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也提速至Z字头。
 
▲昔日的布吉火车站
 
随着不断发展,目前东站枢纽集深圳东站和地铁3号线、5号线、14号线布吉站以及公交站、的士站于一体,是深圳东部地区接驳功能齐全的交通枢纽,是深圳市接轨“轨道上的大湾区”中的重要一环,日均进出客流量约14万人次,给布吉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也带旺了布吉繁华的烟火气。未来,深圳东站将进一步升级改造,为龙岗、深圳加速发展贡献更多强劲动能。
 
▲深圳东站
 
见证特区发展的“布吉关”。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1982年,设立了经济特区陆地管理线,俗称“二线关”。布吉关,也叫深圳经济特区布吉检查站,成立于1983年9月,是“二线关”设立之初最早的6个检查站之一。布吉关位于深惠公路上,是连接龙岗区和罗湖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是防止关外人口大量涌入关内的一道重要屏障。“过关”一度是许多人对深圳的初印象,“边防证”就像是大家入深的“门票”,有证即入,无证则返。很多打工者因为没有边防证,便在布吉暂时落脚,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扎根布吉,也带来了餐饮、购物、娱乐等各行各业的大繁荣。
 
▲深圳经济特区布吉检查站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检查站前排队等待办证的来深建设者
 
曾经关山难越,如今一路坦途。2010年后,随着“二线关”逐步拆除,布吉关也成为深圳人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见证着深圳“大特区”时代的发展。原关口天桥底下的公交站一角,有一块“布吉关旧址”石碑,如今似乎只有通过这块石碑,才能略微感知当年“过关”的盛况。现在,布吉关旧址依旧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当年边防官兵的“二线巡逻道”大多变为“绿道”,成为市民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
 
“职住分离”的“钟摆型人群”。布吉辖区管理人口49.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89万人),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超4万人,远高于龙岗区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位居全区第一、全市第五。因为“二线关”的历史原因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布吉地区的生活成本相比原关内地区较低,进而集聚了大量“职住分离”的潮汐性人群:工作日的早上7—9点,人们从布吉匆匆出发,赶往福田、罗湖等地上班,开启忙碌的一天;晚上6—8点,华灯初上,他们又纷纷回到布吉,在浓浓的烟火气中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到了周末,布吉老街、布吉万象汇等商圈,则成为他们消费、娱乐的首选之地,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这种工作日跨区上班、周末又留在布吉的生活状态,造就了布吉独特的“钟摆型人群”和“钟摆型交通”。
 
▲人头攒动的布吉街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