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从中英街到沙栏吓
作者:《遇见深圳》 编委会 来源:遇见深圳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25 人已围观
去逛中英街的时候,遇见了沙栏吓村,沙栏吓那天的样子明媚安逸,细小、生动的琐碎,自然散落在街头巷尾,我明明是在深圳,却像去到一座我并不知道的海滨小镇,意外收获在地旅行的欣喜。
2020年夏季的一天,那天我的目的地十分明确,去逛中英街。那阵子频繁在一些书里看到对“中英街”的描述,勾起了兴趣,季羡林先生曾经在1984年去到中英街,在散文《深圳掠影》里,留下这样的描述:“街道两边全是商店,鳞次栉比,一个紧挨着一个,货物塞得满满的……街上的人也挤得满满的,几乎都是来买东西的。”也有文章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英街华界悬挂着气宇轩昂的红色标语,而英界则是五彩斑斓的广告牌,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这条曾经闻名全国的街道,40多年后是什么模样呢,是否还有当年的影子?
中英街的时代印记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的尽头,陆路与香港新界北部相连。去中英街需要办理“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通过身份证信息在盐田区官网免费办理就好,非常方便。空湛蓝,云朵白得发亮,可能是因为临海的原因,虽是夏天,并不感觉热,似乎有连续不断的风吹在身上。
前往沙头角边境区域的游客,需要接受海关的安全检查,居住在边境地带的居民有专门的居民通道,只需出示居住证前往即可。从安检处的排队人数来看,去中英街的人还真不少,有一些为游客,也有不少人手拉一辆小推车,打算去中英街购物。免税商品和港货一直是中英街的对外名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英街无疑是香港购物天堂的缩影,大量的黄金首饰、电子产品、时尚服饰、进口零食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
安检过后,经过一座跨河大桥去到沙头角河南面,继续往前走几分钟就是中英街了。中英街界碑立于道路北头,你很难忽略它,错走到别的路上去。不少游人在界碑前合影,这块界碑确实是历史的见证,街道的西侧属于香港,东侧属于深圳,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一条实则存在却看不见的国境线将街道一分为二,两边各有警察巡护。
水马栏杆的位置大致在一个成人的头部,走在中英街上,两侧居民中有熟人相遇,也会隔着栏杆冲对方扬手打招呼,甚至停下来喊叫着寒暄几句。
我抵达中英街的时间是当日上午接近11点,香港一侧的商铺开门的极少,放眼望去几十家店铺似乎只有一两家营业,大多关着门,商铺二楼几乎都有晾晒衣物,也有绿植,看得出房屋长期有人居住。据说中英街香港一侧区域,港方有意作为历史街区保留下来,可能会进行旧改,不知道这是不是许多店铺暂时关闭的原因,有待查证。不过香港一侧的房屋确实保存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模样,房子大多两三层楼高,带铁皮斜坡屋顶,商铺招牌也很有时代感。深圳一侧的商家几乎都开着门,经营电器、金器、百货、化妆品、食品等。由北向南走过中英街时,甚至遇见一家新开业的商铺,门口有舞狮队正在表演。金器、电器商铺顾客不多,百货商店内倒是熙熙攘攘,中英街及周边街巷内,几乎三五步路便有一家百货店,购物架前站满顾客,各自提着购物篮挑选所需物品,店铺外结过账的客人正将物品塞入随身携带的购物推车或行李箱内。中英街背面的巷道内,有一家自1980年代便开业的老店“实惠百货”,除了来买货的人,有不少游人专程前来打卡。有些杂货铺极具时代感,地面铺着马赛克地砖,有着简易的铁制货物架,闸门处贴着多
张印有财神图案的挂钱,在此拍摄年代剧根本无需布景。
我走进一家杂货铺,细看货架上的物品,都是熟悉的港货:嘉顿饼干、蓝罐曲奇、公仔面、无比滴、黄道益活络油……从货架上取下一瓶鸿福堂竹蔗茅根水去柜台买单,这个牌子的饮料深圳的便利店并不常有,有异地感,手握它像是去了一趟香港。
沙栏吓,处处有细节
中英街不足500米,由北向南走到头后,顺着环城路步行至海东路。海东路是一条临海步行道,挨着沙头角海,隔海可以远望对面新界的山丘,步行其间非常舒服。道路的另一侧是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别墅一样的独栋房屋。与城里统一规划建造的独栋建筑不同,这里的每一栋房屋都十分生动,除了在层高上保持大体一致外,每栋楼宇都各有特点,有的屋顶开有大面积天窗,有的二楼建有开阔的露台,有的修三角形屋顶和拱形窗。与城里的别墅房屋多空置不同,这里家家户户有人居住,院子里晾晒着衣物,屋内有聊天的声音传来。
我开始对生活在沙头角海边这一片区的居民产生极大的好奇,决定四处走走看看。绕别墅区一圈回到环城路上,沿环城路一路向北,道路两旁临街的位置,多是三层楼高的独栋民居,一幢挨一幢,许多人家大门口都有错落的绿植点缀,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座不认识的东南亚海滨小镇,而不是在深圳。
西起中英街,东至海东路,居民区的范围大致如此,区域并不算大,相当于逛一座大型的城市公园,随意在街巷里行走,走到路口,根据街景拐进自己想拐进的巷道就好,实在很有city walk(城市漫游)的乐趣。从居民楼前的门牌信息,我知道了我所在的区域是沙栏吓村,中英街深圳段也属于这个村子。除了中英街,村里的街巷大多很安静,主路整洁宽敞。在一条路的拐角处,我看见了一座白色的小楼,楼高两层,带一座不小的院子,麻石整齐堆砌围成院墙,顶端留一圈罗马柱栏杆。高低错落的植物从院子蔓延至二楼阳台,整座房屋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烟火气和琐碎的温情。
继续往前,在另一个路口站定,眼前一栋房屋的一楼,门口以及临街的一面墙壁,围合着木制格栏,门口、窗前,植物大盆小盆,层层叠叠挤在一起,沐浴在阳光下,藤蔓植物爬上格栏,还有大把的空间让它们肆意伸展,一辆粉色的电动车和一辆粉色的儿童自行车,并排摆放在绿植前,这幅景象让我有些恍惚,像在看一部台湾电影。
最意外的遇见是在一个快餐店和一家水果店的转角。那是一个十分寻常的快餐店,中午时分,店里客人多,店门外的座位上也坐满了人,店员端着盘子进进出出,应答着各桌客人的问话。那也是一家十分普通的水果店,普通到门外连店名都没有挂,只是整齐摆放着一些水果,午间的水果店是安静的,一个客人也没有。就在这样的热闹与安静中间,就在快餐店与水果店的转角,有一处精心布置的植物角,小小的空间充满生气。藤蔓往高处引,成为一楼窗户的装饰。一楼窗子的防护栏上,错错落落挂满蕨类和多肉植物,蕨类的叶子张牙舞爪,野性十足,多肉个个鼓鼓囊囊,十分可爱。窗台下放一个花架,高高低低摆着矮牵牛、长寿花、茉莉、月季、栀子等等,有些正开着花,还有几个小巧的庭院摆件藏在花叶下。真不知道是谁的心思,怎么这么巧,让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可以在一个快餐店和一家水果店的转角,见到人们对生活,简单纯粹的爱。
大的街道走遍,再钻小巷道,也有琐碎的美,有人在阳光正好的地方晒了一小方枸杞子、龙眼、红枣、陈皮……喜庆又丰盛。沙栏吓天后宫和吴氏宗祠也在巷子里,两处都有好看的墙画和木雕。
根据吴氏宗祠内陈列的村史资料记载,沙栏吓村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村落,吴氏先祖迁至沙头角时,选择在海边地势较低的地方居住,故取名为沙栏吓(同下)。族史上还记载,由于沙栏吓村地理位置特殊,与香港新界接壤,自古就是通往内陆的盐运古道。深圳刚刚建市后的几年,正值改革开放浪潮最盛之时,许多沙栏吓村的村民通过在中英街开设商铺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走在祥和又生动的沙栏吓,我觉得旅行给人带来的欣喜,有时并不在景点,而在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琐碎的美,这种美似乎无处不在,却极容易被忽略掉,然而旅行给人们一个契机,让你以一种好奇的眼光重新看向生活,看到平凡里的光。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