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百日维新”,虎头蛇尾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8 人已围观

在甲午惨败的阴影笼罩下,在汹涌的士心民意推动下,在维新派的仓促张罗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因为它仅仅维持了103天,便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顽固派扼杀在了摇篮里。
 
事实上,这场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光绪皇帝推动的变法,已经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清王朝的权力和利益,但在清廷顽固统治集团眼里,米粒大的权力转移、损失都是剜骨之痛。他们视为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务,永远是如何保住手里的统治权,而不是这个国家如何富强,社会如何进步,人民如何幸福。在政权与国家、社会、人民的命运之间,他们选择的永远是前者。他们宁愿割地赔款,也不许社会变革,危及其统治地位,正所谓“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清贵族阶层根本就没有变法的诚意,更没有追求先进文明的觉悟和能力,结果他们硬是把一次变法图强的社会实验,演变成了一场刀光剑影的宫廷政变。
 
本为维护皇权、改良社会而来,竟是与虎谋皮、反被专制皇权横架屠刀。“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狱中写给梁启超的绝笔书里悲愤莫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历史里,难得一见的一场和平改良运动以流血告终,这是一代时代精英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慈禧太后控制下的清王朝顽固派残忍地毁掉了一次提升中华文明,使之浮出水面喘息、自救的机会。如果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外来侵略者把这个腐朽不堪的王朝推向坟墓,“百日维新”的夭折,则是唯利是图的统治集团亲手在自己的棺木上敲下了最后一根铁钉。1900年6月21日向11个列强同时宣战的宣战书,就是 濒死前的癫狂呓语了。
 
菜市口变法者的鲜血没有警醒清朝统治者一丝一毫,反而刺激他们更深地陷入了一种极端昏聩、仇外、残暴,全面向后转的状态。他们毁掉了中国的进步力量和可能的盟友,却天真地认为民气可用。
 
“向十一国宣战”闹剧后仅仅二十几天,英、美、法、德、意、日、俄、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就占领了天津,随即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等皇室成员狼狈西逃,史称“庚子事变”。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曾用12字归纳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
 
“庚子事变”的结果不光是天量的“庚子赔款”,全国人民无端地再度背上重债,还有后续一系列主权的丧失,以及俄国乘机强占东北。
 
在最高统治者眼里,只要专制皇权不丢,最后付出代价的就是轻如蝼蚁的万千子民。
 
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专制皇权思想,也害苦了当时唯一愿意、也能够为清王朝出力的高官群体。在疯狂的1900年,他们里外不是人:狂妄无边的“十一国宣战”前,敢拂太后逆鳞的主和派纷纷伏诛;“庚子事变”后,为失败背锅的主战派人头滚滚。
 
新的世纪,新的世界,曾经引领世界的中华文明迎来的却是愈加浓郁的无边黑暗。
 
老旧不堪的中国大地上,到底还有没有路可走?
 
有的。就在北京城里改良主义的星火被无情踩灭后,远在京城千里之外、清朝的弃地香港,隐隐露出了新道路的曙光。
 
19世纪晚期,港岛、南九龙半岛逐渐发展成一个中西交汇的商贸重镇,渐渐显露出了现代城市的雏形。香港人口不断增长,社会日趋多元,各种思潮汇聚于此,在商业、文化上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清朝的“弃子”、不久前还是新安县下属的偏远海岛香港岛,在命运无常的操弄下,不经意间成了国内仁人志士观察、思考、比较东西方文明的窗口。

很赞哦! ( )

上一篇:甲午惨败,洋务夭折

下一篇:不知敬畏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