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价格闯关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09-30 人已围观

计划经济年代,无论钢材、手表、火柴、肥皂,几乎所有物资都要凭票购买。即便是小学生作业本、圆珠笔这样的商品也由国家定价,通常等五六个月,价格还批不下来。学生开学在即,这些必需用品却要等拿到批文后才能安排生产。
 
掌握计划物资分配权的人,只要批一张条子,这张条子就代表某项商品的巨大差价。倒卖批文、倒卖指标、倒卖票证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生意”。受到巨大的利益驱使,有的政府部门也办起了公司。“倒爷”的背后需要权力与背景,“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这些在当时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就是民众不满的充分体现。
 
媒体报道说,天津一家旅馆里,一位“倒爷”将手中的一张钢材提货单卖给同房间的另一位“倒爷”,每吨加价200元。第二位“倒爷”又把提货单卖给第三位“倒爷”,每吨又加价200元。就这样,这张提货单没有出旅馆,就倒腾了多次,“倒爷”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暴利。这批钢材的价格最后由每吨700元加到1600元。
 
还有媒体报道了一个更夸张的案例:在南京,1000吨钢材原封不动被炒卖了129次,价格上涨近三倍,参与这一事件的有江苏、广东、安徽和湖北的83个部门,主要当事者是拥有专营权的物资流通部门。
 
腐败丛生,民怨沸腾,物价改革刻不容缓。
 
1988年7月,国务院决定,放开名烟名酒的价格,主要考虑这类商品不影响普通群众的基本生活。但放开以后,茅台酒的零售价由30多元一下子涨到140元。中华烟也由每包1元涨到12元。这么大的涨价幅度,给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氛围中的群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当天,全国各地就出现了抢购现象,情况可谓触目惊心。从大米到食盐,从草纸到电池,从衣服到鞋帽,从电扇到冰箱,见什么抢什么。着了慌的居民们恨不得将所有的纸币都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恨不得将几代人所需要的东西都囤够。后来有人回忆,当时武汉有人买了200公斤食盐,南京一市民一下子买了500盒火柴,广州一女士扛回了10箱洗衣粉。混乱的秩序使得商店不敢敞开大门,只通过一道门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门外是长长的队伍。
 
与抢购同时发生的是银行门前排起了挤兑的长龙。湖北有的县银行营业所因不能及时提款,柜台被愤怒的储户推倒。一些地方还出现骚乱。
 
8月28日,上海市政府率先采取紧急措施,食盐和火柴等生活用品恢复凭票供应,铝锅只能以旧换新或凭结婚证和户口本申请购买。
 
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开展“治理整顿”,随后紧缩财政信贷。1992年,国家再次放开物价,完成价格闯关。
 
早在1984年,深圳就经历过物价改革的震荡。尽管这一年当地物价也曾一度狂涨,白菜卖到10元一斤,荷兰豆曾高达20元一斤,但市民表现相对平静。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