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餐饮 餐饮

扫码关注

乡间糍粑香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20 人已围观


最近, 笔者赴贵州黔东南民俗采风,在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吃上“打糍粑”,有咸、甜馅料两种,像深圳糍粑,又不像深圳糍粑;后来,我到上海旅居时日,又吃到了稍稍油炸后粘上花生、芝麻、糖浆的糍粑,这是江南风味的糍粑;但是,怎样也吃不出我儿时家乡的糍粑味道。

也许这欠缺的不仅仅是糍粑之味,应该还有乡间之情之趣。这如同喝咖啡一样,没有闲友、没有闲吧、没有闲心、没有闲趣,再好的咖啡,也感觉没有味道。

那么,家乡的糍粑有怎样的味道和习俗呢?

旧时,深圳人食糍粑多数是在“十月朝”那个农事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当地客家人称之为“十月朝”,是一个传统的节俗。《宝安县志》有载:“农历十月初一,适秋收已毕,有糯谷收成,便用糯米粉做糍粑吃。有谚语‘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别无隆重之举。” 

十月初一,原意过的是“耕牛节”,深圳市大鹏古城有点特别,把“耕牛节”叫作“神牛节”。把“耕牛”抬高到“神牛”的地位,说明牛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家指望靠耕牛吃饭,可见不但不能作践耕牛,而且还要善待这“神牛”。

“十月朝”这一天,农夫要“祭牛”,为牛“过生日”。在农耕时代,没有农业机械化,即便现代有,小面积耕地时,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带,犁耙翻土等农事仍然离不开牛。一年到头,牛,太辛苦了。农历十月之前,秋收已经基本结束,十月初一那天,让牛好好休息,使牛像过生日、过年那样轻松快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牛年”或“牛生日”。农民在庆丰收的同时,不忘耕牛的辛劳,在牛角上挂红绸,像“劳模”一样披红挂彩,在牛背上贴上祝福的字句和糍粑,用糯米粉做5个“水煮圆”,象征五谷丰登,然后用青菜包着,伴着稀粥灌给牛吃,在“牛生日”前后几天,给牛喂吃精饲料……一连串的高规格“礼遇”,牛,绝对高兴。

这个习俗,不光在深圳、在岭南有之,在贵州等地也有。《中华全国风俗志》之《盘县十月朔之俗》写道:“十月朔①,俗传为牛王神生日。乡农各寨,捐资举行‘牛王大会’。爆竹之声,各寨相应,极一时之喧闹。各家并出新糯米制饼(俗名粑粑),先取一团喂牛,一团挂牛角,牵之至河畔饮水。俗传牛饮时于影中见角上之饼,格外喜悦,知人酬其劳也。然后将余饼分送寨内亲友,借答中秋受其果饼之情,为投桃报李之意。”

深圳“十月朝”这一天,农民除了犒劳耕牛外,还利用新割的稻谷做糕粄,庆丰收酬谢神明,并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为糯谷一年只种一造,是迟熟品种,其他晚造稻谷在秋天收割完毕,唯独糯谷等迟熟品种在农历九月底收获。农家将新割来的糯谷,砻成米、舂成粉,蒸糕做粄。“十月朝”最有特色的糕食,当然是糍粑。

糍粑本身只是一块粉团,没什么味道,只有粘上芝麻、花生和红糖,用筷子卷起一坨来吃,才香甜可口。后来,人们觉得用筷子卷成一坨,再要用一个碗盛芝麻、花生、砂糖,有点麻烦,也不好作礼品馈赠,因此就把糯米粉团压成扁形,内包芝麻、花生、砂糖做馅料。如今市场或酒楼卖的糍粑,就是后一种。

糍粑,是近代人的写法。其实古称为“餈糕”,《周礼·天官·笾人》有“羞笾之实,糗饵粉餈”。“饵”,《说文》古籍云:“饵,粉饼也。”那么“餈”呢?郑玄注释为:“今之餈糕”。餈又作粢。今人以糯米作糕,称为粢糕,可见餈糕是糍粑的谐音发展过来的。追溯糍粑的渊源,原来早在周朝已有。

笔者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十月朝”。那天可以帮妈妈“砻(辗)糯谷”,将糯谷放到碓臼踏,筛成糯米粉,再和水蒸成黏黏韧韧的糍粑团,就出门和邻居小孩争着在大碟里“碌”(粘)芝麻、花生、砂糖吃,这就是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砂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注释:
① 十月初一,古代称为“十月朔”。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为岁首。年末岁首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在少数民族地区,十月初一,又是牛的生日,据说是由祭牛王节演变而来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