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三趟快车”串起亲情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09 人已围观


一方面是高损耗率下高企的成本,另一方面对港澳鲜活商品供应又必须采用低于国际市场的优惠价格。如此锋利的价格“剪刀差”下,维持对港澳鲜活商品供应固然是一项“政治任务”,但从长远来看也肯定不可持续。
 
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61年秋,对外贸易部、铁道部在上海联合召开会议,决定举全国之力为港澳同胞供应鲜活商品专门开行“专列”。
 
1962年3月20日,汽笛声中,一列编号为751的列车拉着30多节满载着活猪的车厢,缓缓驶离武汉江岸车站。它的目的地是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深圳。列车沿途除了几次加水补给外,没有停靠,昼夜不歇连续行驶52小时,终于披着晨露抵达一个月前才增设的、为深圳火车站分担货运业务的罗湖笋岗站。车厢门依次打开,经过口岸部门联检、重新编组后,车厢由深圳这边的机车拉至罗湖口岸,再移交给香港方面的机车。来自荆襄大地的猪肉,以最鲜活的姿态进入港澳市民的“菜篮子”。
 
这是从内地发出的第一列鲜活商品供港专用快车。
 
1962年7月,751次专列运行100列之际,铁道部上交了《关于巩固和推广快运货物列车的经验》报告。周恩来总理在呈文上批示:“由上海、南京去深圳也应组织同样的快车。”当年12月11日,另外两趟鲜活商品专用快车,分别从上海新龙华站和郑州北站发出,车次编号分别为753和755。以上三个班次专列“定期、定班、定点”开行,每天把华中、华东地区的平价鲜活商品源源不断地送上港澳同胞餐桌上的专列,全称为“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三趟快运货物列车”,后来被形象简洁地称为“三趟快车”。
 
“三趟快车”一举解决了此前困扰已久的供港鲜活商品运输时间过长、损耗率过高的问题。因为是点对点的专列,活猪、活鱼等鲜活商品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挂在长途货运列车上走走停停,在长达一周以上的路途中严重掉膘,甚至饿死、闷死、病死。1964年,铁道部宣布“三趟快车”为“货车之首”,要求除特快列车外,所有客、货车都要为之让道。另外,专列的车厢还根据各类鲜活商品的特点进行了特殊改装,并给每节车厢配备了随车押运员。押运员吃睡在车厢里,每天给牲畜和家禽喂吃喂喝两次,保证活鱼不缺氧。
 
1988年,海关总署在深圳笋岗铁路口岸设立内地首家出口监管仓库,各类鲜活商品运抵口岸后直接进入铁路沿线的仓库,经过检疫、消毒等程序后于次日凌晨转运至香港。
 
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供应港澳地区的原则,至此得到了全面落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内地高速公路网络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深港公路口岸快速通关模式加速推广。供港澳鲜活商品的出口逐渐转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公路运输。
 
铁轨上的“三趟快车”变成无数趟公路快车。
 
2010年6月16日,河南郑州北站。车站员工熟悉的鸣笛声没有响起,意味着最后一列供港专列82755次(即755次)停止了运营。
 
从1962年3月至2010年6月,一共48个寒暑里,经深圳笋岗海关验放的“三趟快车”达41100多列。据测算,这些专列的长度之和超过地球南北极之间的距离。其间,共验放活猪9800多万头,活牛580多万头,冻肉790多万吨,鸡、鸭、鹅等活家禽数十亿只,以及无法计数的蛋奶、果蔬、鱼鲜等。来自内地充足、稳定、平价的鲜活商品供应,滋养了香港几代人的人间烟火,保证了香港的生活成本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成为香港1960年起经济迅速起飞、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活力始终不减的幕后英雄。

很赞哦! ( )

上一篇:巨人汉卡

下一篇:深圳河畔,口岸林立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