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蔡洪亮: 从“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 蔡屋围是深圳农村城市化缩影(二)

作者:蔡洪亮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14 人已围观

将5000多亩水田和旱地应征给政府,引进3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投入时代发展洪流

作为深圳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蔡屋围的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深圳,也吹进了每一个蔡屋围人的心田。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为了特区发展,蔡屋围人积极拥护党的发展方针,将赖以生存的5000多亩水田和旱地应征给政府,仅获得了1500万元征地款,平均每平方米不到5元钱。按照当时市政府文件规定,每个村民仅留下15平方米工商业发展用地。这是蔡屋围人“听党话、跟党走”“舍小家顾大家”的写照。


▲蔡屋围大酒店楼高8层,总建筑面积7279平方米,1984年建成开业,
2005年经重新装修后投入使用(受访者供图)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蔡屋围人得以“洗脚上田”。但是农民出身的蔡屋围人一无学历技术,二无企业管理经验,更没有发展资金。于是村里充分利用当时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最早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开办了手袋厂、服装厂、电子厂、木制厂等30多家企业。

随着政府对集体用地红线的划定,“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村集体有了一定收入,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敢想敢拼的蔡屋围人开始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创新形式,先后创建了蔡屋围大酒店、华登宾馆、河东宾馆、西江酒店、金钟酒店、海虹酒店、日月花酒家、中泰酒楼等一批独资、合资、合作企业,有力地促进了集体经济快速增长。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