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1960年代深圳初试开放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2 人已围观

1961年5月和6月,陶铸两次到宝安县检查工作,实地调研后深刻认识到,适当放宽边防对搞活地方经济大有好处。他指示宝安县委要“利用香港,建设宝安”。
 
1961年6月,宝安县委向广东省委呈递报告,申请允许组织群众将本地数量众多却不怎么值钱的稻草出口香港,以换取紧缺的化肥等农资。时值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迅速恢复、提高国内工农业生产,这份报告当即获得了广东省委的批准。
 
7月,广东省公安厅在陆丰召开沿海各县公安局局长会议,重提“放宽”群众出港条件:“在毗邻港澳的惠(惠阳)、东(东莞)、宝(宝安)等六个县市,允许一些人从固定的几个有武装的、非正式开放的口岸出港。”
 
在8月13日召开的宝安县边防工作会议上,时任县委第一书记李富林自我检讨“剥夺了群众下海过境生产的权利”。不久,1957年偷渡外流风潮后一度受限的过境耕作重新恢复,在香港新界4000多亩农田的产出,除了完成国家任务,多出来的可以在新界就地售卖,换取内地紧缺的生活必需品,改善生活。
 
8月底,宝安县委又打了一份报告,申请对港实施“三个五”政策,即允许当地居民“每月去港不超过5次,每次每人带出农副产品价值不超过5元,带入物件重量不超过5市斤”。9月25日,广东省委回复:可以根据“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群众”的原则进行管理,适当放开小额贸易;但为了规范起见,深圳地区边防线外的生产大队不得直接进行小额贸易,规定沙鱼涌、文锦渡、罗湖沙头角、沙头、蛇口和大铲七处为小额贸易进出口特定地点。
 
仅仅是如此有限的开放,就让宝安县尝到了甜头。时值困难时期,宝安县却取得了大丰收,1962年,粮食产量224万担,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总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233万元人民币。正是在1962年前后,“财大气粗”的宝安县在深圳镇先后兴建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华侨大厦等深圳地区早期三大地标性建筑,代表了当年深圳地区时兴的三大文化—影剧文化、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深圳戏院吸引了许多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前来演出。新安酒家楼高四层,装饰古色古香,还安装了中央空调,铺设了红地毯,这在当时内地县级城镇绝无仅有。华侨大厦则是一家涉外酒店,专门用于接待东南亚华侨。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