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扫码关注

历史流光,在光荣使命中见证辉煌岁月(光明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光明)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1 人已围观

光明这块土地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朝初年。当时,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中原,随后派遣屠睢与赵佗率领50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屠睢战死,而赵佗所统领的军队后来“军转民”,成为岭南地区最早的移民。而今,这片热土汇聚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共同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红色文化、农场文化、知青文化、归侨文化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融合共生,为光明地区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革命先辈于白花洞留下红色足迹。白花洞村位于光明街道东南部。距今300年前,周氏先民由惠州迁移到这里,看到此地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且漫山遍野开满白花,故取名“白花洞村”。白花洞村作为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自然村落,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发起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阳台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在这片充满热血的土地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护乡团等英勇的人民武装力量,曾立下卓越的战功。他们与敌人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其中,周来友、徐马连、谢马春、刘新友等11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周来友,原是张家的孩子,因家境贫寒,被过继给了白花洞村的周家。他从小热爱学习,并到东宝中学学习进修,在东宝中学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革命思想。1941年春,当游击队来到白花洞村宣传抗日救国时,他迅速成为抗日群众组织的核心成员,积极与青年们一同深入村内外进行宣传,并为游击队搜集情报。同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周来友以出色的表现,被委任为观澜乡党组织的负责人。然而,1945年,在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对白花洞的三次围攻中,他身中数弹,年仅24岁的周来友,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同为白花洞人的徐马连,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神枪手。1948年2月在岗头仔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他们都将青春的热血洒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为了缅怀先烈,弘扬烈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启迪后人,1992年12月,白花洞村的人民群众倡议捐资修建了“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犹如长剑,直指苍天,气势非凡。来到纪念碑前凭吊先烈英灵时,仿佛看到硝烟中烈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
 
光明农场开启一个时代的记忆。1957年9月,几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肩负着广东省农垦厅的重任,踏上了东莞与惠阳交界的土地,开启了他们人生中的崭新篇章——筹建农场。彼时,这里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唯有大片土地。筹备小组带队的是两位老红军,一位是时任广东省农垦厅副厅长的危秀英(是为数不多的经历过长征的共产党女干部),另外一位是时任广东省农垦厅行政处处长邱回春(曾经是叶剑英元帅的贴身警卫),筹备小组虽仅5个人,却都怀着满腔热血,摩拳擦掌担负起人生新的使命。1958年1月,光明农场正式成立。随后,1000多名来自广东省民委、农垦、银行等系统的下放干部,如星火燎原般汇聚于此,共同投身到农场的建设中。筹建时期,光明农场就有一个明确定位:为香港供应农副食品的基地。猪肉,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类;养猪需要大量饲料,饲料则要通过拓荒种地得来。因此,在早期开荒平整出来的几千亩农田中,有3000多亩地用来种植木薯——一种淀粉含量高的养猪饲料。按照当时的分工,当地原有农民依然负责耕种原来的农田,下放干部则主要负责种木薯。光明农场的筹建历程充满艰辛,但农场职工队伍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不断发展壮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松岗街道

下一篇:燕罗街道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