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王母峒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地名密码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30 人已围观
王母峒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街道。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王母妆台,在大鹏王母峒村前,有大石,高数丈,昔传王母梳妆于此。”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大举南侵,宋军望风而撤,都城临安陷落,为避元兵追杀,杨太后(名淑,世称王母,即俞太妃)偕同皇帝宋端宗赵昰和卫王赵昺以及朝中大臣杨亮节、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等,从福州沿海南逃广东,赵昰死后,众人奉赵昺为祥兴帝,又经潮州、南澳、甲子门等地,退向香港。途中,于大鹏湾登陆。他们一行来到附近一个村庄,稍事休息,杨太后由宫女携扶,登上村前山边一块形如梳妆台的花岗岩大石。冷风萧萧,罗带飘飘,皇母临风对镜,梳理云髻,面对破碎的南宋江山,泪洗红颜。驻跸一段时间后又赶赴官富(今称九龙)。后来,当地百姓才知梳妆贵妇原是宋帝赵昰之母杨太后,于是便把村前山坡命名为“风吹罗带”,而把村庄改称为“皇母峒”,那块大石也被称为“皇母妆台”。后来为避元军搜杀,取谐音,将皇母峒和皇母妆台改为“王母峒”“王母妆台”,因当地方言皇、王、黄同音。现大鹏有王母墟,其地名亦来源于此。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王母峒曾经被叫黄母峒,属新安县七都。
杨太后由宫女携扶,登上村前山边一块形如梳妆台的花岗岩大石。冷风萧萧,罗带飘飘,皇母临风对镜,梳理云髻,面对破碎的南宋江山,泪洗红颜。
王母峒最早是大鹏所的屯田,明代建围立村。清代嘉庆年间,屯军已散,所有屯田尽系转佃民间,随田瘦腴纳租不拘则例。大量源自广东东北部嘉应州、江西以南、福建以西的客家人士迁移至王母峒一带定居,形成墟市,称为王母洞墟,成了县丞管属客籍村庄。
王母峒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落,以种植水稻、番薯为生,居民以林、李、郑、廖姓为主,围内建筑整体布局为八横五纵,现存林氏、李氏、郑氏三姓祠堂、古民居约80座,大部分保存完好,目前仍居住1000余人。
说到王母墟,不能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最先在这里升起。中共领导的华南解放军粤桂边纵队从新华社1949年9月30日新闻电稿中了解到10月1日要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并从电稿中得知了五星红旗的制作样式。当晚,纵队参谋长杨应彬带领准备进驻广州的干部学生驻扎在大鹏半岛王母墟。杨应彬看了新华社新闻电稿后,兴奋不已,便组织几位女战士,按照电稿中的说明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10月1日清晨六时,近千名解放军战士、干部、学生、群众肃立在王母墟光德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