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

扫码关注

深圳市水务集团:我国大中城市第一家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水务集团

作者:汪海、付巍巍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2-17 人已围观

2000年年底,深圳市政府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最终明确“以原自来水集团为基础,吸收合并原排水处的污水处理业务,组建供排一体化经营管理的水务集团”的改革方案。2000年12月28日,国有独资、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深圳市水务集团是我国大中城市中第一家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水务企业。
 
我当时任深圳市自来水集团总经理办公室秘书,亲自见证了深圳水务事业的变革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深圳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很快,原有的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为解决深圳市城市供水短缺问题,深圳市财政历年均投入巨资兴建水厂和供水管网。特别是1996年开始建设总投资31亿元的东部引水工程以来,1997—2000年,市政府每年的水务投资均超过了10亿元,这对当时尚不算宽裕的市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随着城市建成区逐年扩大和国家对污水处理率要求的提高,深圳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压力也很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研究探讨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问题。
 
根据市政府的安排,参与深圳市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的部门有市委政研室、市计划局、市水务局和市城管办(全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的主管部门)等政府部门,深圳市自来水集团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内城市供水的主体,也被要求参与相关的研究。
 
当时,深圳市水务行业分几个板块独立运行。原水板块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由粤海集团经营的东深供水工程,每年可向深圳供应原水约5亿吨;二是深圳市水务局直接管理的东部引水工程(事业单位),设计供水能力年7亿吨(当时只能供应不足3亿吨),此外还有十几个中小型水库和山塘作为偏远村镇小型水厂的原水。城市供水板块分别由20余家供水企业经营,其中市属国有独资的深圳市自来水集团供水量占全市总供水量的近50%,在原特区内占90%。污水处理业务则全部由深圳市城管办所属的排水管理处(事业单位)承担,当时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原特区内,包括4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122万吨/日)和约20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防洪和河道治理业务也由市水务局直接管理(事业单位)。总之,深圳市的水务市场还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而且,除自来水业务外,水务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业务市场化程度不高。
 
经过几轮讨论,市政府各部门对深圳市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基本达成了一致,这就是:通过水务市场化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深圳的水务事业。但如何进行市场化改革,各个部门都有不同意见,这些意见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我记忆中有这么几个方案:
 
其一,“大水务”方案。其主要设想是:将全市水务资产(包括原水资产、供水资产、排水资产和河道资产)整合进一家控股公司,该控股公司下辖4家子公司(分别从事原水、自来水、排水和河道治理业务),通过原水公司或自来水公司上市融资(当时情况下,只有自来水和原水业务有经营利润,有上市可能),用于排水业务和河道治理业务,由此解决排水业务和河道治理业务的融资问题。
 
其二,厂网分离,水厂、污水处理厂全部TOT(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其主要设想是:全市范围内自来水和污水处理全部实行厂网分离,即供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继续由市属国有独资的公司经营,但全部已建成的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均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实行TOT特许经营,未来需建设的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也均通过TOT形式由社会资本经营。这样一来,市政府首先可以通过“卖水厂和卖污水处理厂”获得一大笔收入,此后也无需出资建设新的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只需建设完善管网系统,从而解决水务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其三,按业务分别组建几家专业公司,分别从事原水供应、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业务。这种方案下,原事业化管理的原水业务、污水处理业务和河道治理业务均改革为企业化经营。与“大水务”方案不同的是,不在各专业公司之上另设控股集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当时大家测算,一个控股集团机关每年的管理费不少于2000万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技术市场培育

下一篇:高见:高管观点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