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历史流光,在光荣使命中见证辉煌岁月(光明街道)
作者:《发现另一个深圳》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光明)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2-31 人已围观
知青在农场演绎奋斗传奇。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被称为“移民城市”的开始,殊不知,光明区才是最早具有“移民城市”特质的一个地方。农场初建,下放干部结束锻炼后陆续回到原工作岗位,随后,农场发展迎来了一拨新生力量——知识青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千名怀揣梦想的广州、潮汕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光明农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知青来到农场之后,很快便开始了早出晚归的务农生活。有一些知青对于农活并不是那么熟练,他们在老知青的带动下,逐渐地熟练起来,从在农田锄菜地、种菜、挖地、施肥,到在牛棚挑牛粪、接牛尿等都一一能干了。对于新知青来说,老知青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干农活的经验,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城市知青的到来,不仅为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成为推动农场发展的强大动力。1976年知青开始陆续分批回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知青,很多光明农场的知青选择继续留在农场,留在这片与他们的青春息息相关的土地上,成为永远的“光明人”。1963年,年仅18岁的江建平从广州花都毕业后来到深圳光明,以知青的身份加入了光明农场这个大家庭。这一留便是一辈子。从农机厂工人到党委办副主任,再到人事科科长、教育办副主任等,她和光明农场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变迁。退休后,她依然发挥余热,担任社区“银龄兼职委员”,继续为农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知青们坐牛车
▲江建平在虹桥上党课
归侨在光明扎根,情系桑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掀起反华排华逆流,许多华侨、华人受到迫害和驱逐,其中不少祖籍是深圳的人士,由于在外已经过几代人,祖籍地已没有现成的房子和亲属。当时的宝安县政府和侨务部门把这些无家可归的归难侨安置在光明农场。到1977年,光明华侨畜牧场共接收了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归难侨163人。70年代末期,受越南排华影响,大批越南华裔被迫离开越南,1978年9月到1979年6月,909户、4349名越南华裔,分6批抵达光明农场,纷纷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归侨们在这里成家立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荒种地,学习知识,劳动致富,在祖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也与光明这片热土紧紧捆在了一起。他们逐渐适应国内生活,也保留着诸如包制枕头粽、烧制扣肉,以及过年时的还愿仪式等独特的归侨文化习俗。1979年,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为传承华侨历史文化,2023年,光明区举办“光明的城·幸福的侨”——纪念侨归45周年主题大会。会上,侨史文化展览馆——光明侨院正式揭牌成立。它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五大功能于一体,仿佛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载着光明区华侨界的丰硕资源,引领光明驶向创新与研学的广阔海洋。
▲光明农场接侨任务表决心大会
▲光明侨院
▲90年代晨光牛奶品尝活动
改革开放时期农场高光时刻。80年代初,东方风来满眼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光明农场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开启了一段迅速发展的历程。作为政企合一的大型国有农场,光明农场从一“出生”,就拥有“省级单位”的殊荣。改革开放的“发令枪”打响后,光明农场几乎是和蛇口同时起步,率先在全国进行合资养牛、养猪等多种新型农业畜牧业的尝试与探索,在发展路上悄然争先,全国首批现代化规模猪场就诞生于此。当年光明农场生产的晨光牛奶大量供应给香港,王震、李岚清等时任国家领导人也曾来农场视察。鼎盛时期的光明农场,旗下汇聚了20余家国有企业、18家“三资”企业以及40余家来料加工企业,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鲜奶出口基地,还孕育出亚洲首屈一指的鸽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1980年11月,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康佳,在此诞生,其前身正是光明华侨电子厂,在1992年深圳市首届“十大著名商标评选”活动中,康佳更是脱颖而出,荣膺首届十大品牌之冠。
历经数次的体制机制变革,光明农场在2002年迎来了重要的历史转折。那一年,农场的建制被正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改组为区属国有企业——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至此,那个人们熟悉的农场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知青们坐牛车
▲江建平在虹桥上党课
归侨在光明扎根,情系桑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掀起反华排华逆流,许多华侨、华人受到迫害和驱逐,其中不少祖籍是深圳的人士,由于在外已经过几代人,祖籍地已没有现成的房子和亲属。当时的宝安县政府和侨务部门把这些无家可归的归难侨安置在光明农场。到1977年,光明华侨畜牧场共接收了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归难侨163人。70年代末期,受越南排华影响,大批越南华裔被迫离开越南,1978年9月到1979年6月,909户、4349名越南华裔,分6批抵达光明农场,纷纷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归侨们在这里成家立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荒种地,学习知识,劳动致富,在祖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也与光明这片热土紧紧捆在了一起。他们逐渐适应国内生活,也保留着诸如包制枕头粽、烧制扣肉,以及过年时的还愿仪式等独特的归侨文化习俗。1979年,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为传承华侨历史文化,2023年,光明区举办“光明的城·幸福的侨”——纪念侨归45周年主题大会。会上,侨史文化展览馆——光明侨院正式揭牌成立。它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五大功能于一体,仿佛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载着光明区华侨界的丰硕资源,引领光明驶向创新与研学的广阔海洋。
▲光明农场接侨任务表决心大会
▲光明侨院
▲90年代晨光牛奶品尝活动
改革开放时期农场高光时刻。80年代初,东方风来满眼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光明农场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开启了一段迅速发展的历程。作为政企合一的大型国有农场,光明农场从一“出生”,就拥有“省级单位”的殊荣。改革开放的“发令枪”打响后,光明农场几乎是和蛇口同时起步,率先在全国进行合资养牛、养猪等多种新型农业畜牧业的尝试与探索,在发展路上悄然争先,全国首批现代化规模猪场就诞生于此。当年光明农场生产的晨光牛奶大量供应给香港,王震、李岚清等时任国家领导人也曾来农场视察。鼎盛时期的光明农场,旗下汇聚了20余家国有企业、18家“三资”企业以及40余家来料加工企业,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鲜奶出口基地,还孕育出亚洲首屈一指的鸽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1980年11月,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康佳,在此诞生,其前身正是光明华侨电子厂,在1992年深圳市首届“十大著名商标评选”活动中,康佳更是脱颖而出,荣膺首届十大品牌之冠。
历经数次的体制机制变革,光明农场在2002年迎来了重要的历史转折。那一年,农场的建制被正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改组为区属国有企业——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至此,那个人们熟悉的农场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