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上寮村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18301271230 2022-01-06 人已围观
上寮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上寮社区,距街道办事处约 2.2 千米。相邻自然村北有上星村,西有万丰村,东南有黄埔村和南 洞村。上寮河从村南流过。
上寮古村是一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曾姓人口聚居为主的乡 土聚落。维鲁公原居东莞南栅,出任明初南京卫指挥使,任满解甲 归田,迁 来新桥 下西(今新 二村 )时曾 发誓,今后 其本人 及后人有 敢侵占益孙叔公及叔公后人之利益者皆不得善终。其孙熙德公因维 鲁后人众多,土地已不够开垦,加之先辈有誓在先,不得侵占益孙 公后人利益,因此决定搬离新桥下西,选择上寮另外开基创业。抗 日战争期间,上寮村村民曾柏蓝、曾兴三参加东江纵队,为民族的 解放事业流血牺牲。改革开放时期,曾创田担任沙井镇委副书记、镇 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上寮古村落始建于明朝中期。据族谱记载,新桥曾氏始祖仕贵 公第十二代孙曾寿仁,属新桥老四房,初居新桥下西村,因兄弟多 发展空间不够,迁到此地。后来,曾熙德携子孙到此地居住,先建“善庆围”后立村。为了使自己辛辛苦苦种出 来的庄稼不被外人偷窃,遂在田头搭了寮 棚派人日夜轮流看守,因此称为上寮村。 古村建筑为广府排屋,整体呈四方形,诸祠一线排列,面临湖水,作为月池; 东方来水,绕村右行,出西北,取所谓 “水流西北清富贵”;坐癸为水,规划以 水为局,喝形“青蟹”,特于东南、西南 各掘一井,为蟹眼,灵动之至;又因平洋 水口散漫,建永丰桥约束,罕见的是桥底 也用石板铺砌,形成关锁,又于桥头附近 立社关镇压,可见当年将水的文章做到了 极致。肖峰公家塾在古村的西南,古井旁 边,不惜离开古村轴向自成一局,门外用 围墙转纳生气。从曾氏家族对私立学校的 这些特别安排中,可以读出他们对发展、对上 寮 舞 狮 形 成 于 清 朝 末 期, 最 初 是 由 洪 家 拳和莫家拳传授。一队一般四五十人,一 对狮子。
上寮古村是一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曾姓人口聚居为主的乡 土聚落。维鲁公原居东莞南栅,出任明初南京卫指挥使,任满解甲 归田,迁 来新桥 下西(今新 二村 )时曾 发誓,今后 其本人 及后人有 敢侵占益孙叔公及叔公后人之利益者皆不得善终。其孙熙德公因维 鲁后人众多,土地已不够开垦,加之先辈有誓在先,不得侵占益孙 公后人利益,因此决定搬离新桥下西,选择上寮另外开基创业。抗 日战争期间,上寮村村民曾柏蓝、曾兴三参加东江纵队,为民族的 解放事业流血牺牲。改革开放时期,曾创田担任沙井镇委副书记、镇 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上寮古村落始建于明朝中期。据族谱记载,新桥曾氏始祖仕贵 公第十二代孙曾寿仁,属新桥老四房,初居新桥下西村,因兄弟多 发展空间不够,迁到此地。后来,曾熙德携子孙到此地居住,先建“善庆围”后立村。为了使自己辛辛苦苦种出 来的庄稼不被外人偷窃,遂在田头搭了寮 棚派人日夜轮流看守,因此称为上寮村。 古村建筑为广府排屋,整体呈四方形,诸祠一线排列,面临湖水,作为月池; 东方来水,绕村右行,出西北,取所谓 “水流西北清富贵”;坐癸为水,规划以 水为局,喝形“青蟹”,特于东南、西南 各掘一井,为蟹眼,灵动之至;又因平洋 水口散漫,建永丰桥约束,罕见的是桥底 也用石板铺砌,形成关锁,又于桥头附近 立社关镇压,可见当年将水的文章做到了 极致。肖峰公家塾在古村的西南,古井旁 边,不惜离开古村轴向自成一局,门外用 围墙转纳生气。从曾氏家族对私立学校的 这些特别安排中,可以读出他们对发展、对上 寮 舞 狮 形 成 于 清 朝 末 期, 最 初 是 由 洪 家 拳和莫家拳传授。一队一般四五十人,一 对狮子。
许佳兴 手绘
教育、对人才的良苦用心。正是这种用心,让古村在五百年中保持 繁荣。
上 寮 古 村 包 括 善 庆 围、 上 垒 岗、 下 垒 岗、 七 岭、 大 巷、 庙 头 和 铺头尖等七大民居聚落群。26 条巷,现存有 3 座祠堂、1 座家塾、1 座古庙、47 处古民居,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基本继承了清代岭南 广 府 的 建 筑 风 格。 上 寮 村 传 统 民 居 为 广 府 民 居, 建 筑 结 构 基 本 为 砖 木结构,多为纵向式,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厅,厅 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有钱人家,再加一个天井,天井前建一厅 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 ”,后者称“三进 ”。建筑材料多以三 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在天井、明 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
熙德祖祠,为三开间、两进深,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为砖石 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裙、墙角,船形屋脊,两面坡,灰白覆顶式。“熙 德祖祠 ”的始建时间现在已无从查考,祠堂大门上方“熙德祖祠 ” 四个字的落款时间是清咸丰元年(1851)。门口楹联上联“麒峰献 瑞”,下联“象岭钟奇”,横批“万派朝宗”。
廷用曾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1998 年列入危房拆除。2000 年,村里出资 60 多万元按原样重建。1945 年曾在这里办小学。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三开间、三进深,是宝 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点。
肖峰公家塾,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杨侯宫,坐西北,朝东南,建于光绪年间,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布局,清水砖外墙,硬山顶,两面坡。庙内供奉杨六郎神位。大门两侧刻有一副楹联,上联是“跣足科头默遣神兵扶宋主”,下联是“披 肝露胆宏道妙施助王师”,横联是“威灵显赫”。1985 年重修。每 年初一、初二、初三,村民都会去拜祭。杨侯宫同样代表儒家文化,表 达了上寮古村人民对凝聚在杨六郎身上的忠、义、信、智、勇的崇拜。
上寮河发源于沙井屋山水库和七沥水库之间,自村南至村西流 经本村,据说村西北原有一座石桥,叫永丰桥,被埋在地下,地面 尚有桥栏可见。
上寮村原村民主要为汉族,属广府民系,多使用粤方言。特 色传统食品有炒米饼、煎堆、芝麻花生糖。正月十五,用爆米花 加红糖做成禾花团,又叫香丸,亲友互相赠送,结缘化怨;正月 十九,打薄饼;清明时,用花生、绿豆、米糕、艾叶做成茶粿、松糕; 七月十四,做糖糕;过年时,制烧鹅。
上寮舞狮形成于清朝末期,最初是由洪家拳和莫家拳传授。一 队一般四五十人,一对狮子。曾伯洪是舞狮师傅,现已 70 岁。舞狮 活 动 一 般 在 春 节 期 间 举 行。 每 年 九 月 九 日 重 阳 节, 上 寮 村 周 边 曾 氏 几 千 人 在 新 桥 村 主 事 会 的 带 领 下, 去 福 永 工 业 区 等 地 舞 醒 狮、 舞 麒 麟。2000 年,上寮村舞狮队曾参加全国舞狮比赛。
很赞哦! ( )
评论
0